就业景气指数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13 05:29:57

就业景气指数实证研究

摘要:就业景气程度可以衡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对指导和制定就业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而指数以数字化的形式可以较为便捷且客观描述这种态势。文章整理了苏州市近两年的就业相关监控数据,运用前期研究设计的就业景气指数(EPI)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一条指数曲线,结合苏州市近一年的就业环境状况,对指数曲线的变化作了详细的分析,以此验证了就业景气指数(EPI)可靠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就业 就业景气 实证分析 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B

一、研究背景

在现实社会中,大部分地区会通过几组数据来反映当地的就业状况,但每个角度的数据都有其局限性、片面性。在经济领域,一些重要指数,如CPI、PPI、PMI等,引起了从专家到普通百姓的高度重视,成为我们判断经济走势、指导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分析地区就业景气程度时,急需一个有效可靠的指数来全面地、直观地反映当地企业用工市场的活跃程度,揭示监控范围内人力资源市场的兴衰演变过程,为用人单位与求职人员实现良性互动提供指导,为领导干部和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了解人力资源市场动态提供直观的图文数据支撑,为做出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就业景气指数设计

基于社会需求,在原有监控指标的基础上,将不同维度的指标加以整合,试图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能够得到一个较全面、客观的指数,以它来反映地区就业的景气程度。

1.就业景气影响因素

一个地区的就业景气可以从多个侧面反映,每个侧面都有其反映内容、反应重点。构造就业景气指数应该尽可能使各构成因子全面、客观、不重、不漏。鉴于此,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确定了影响地区就业景气程度的构成因子,包括:用工流入数量、用工流出数量、企业在职员工总量、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供给、企业招聘完成率、求人倍率、长期失业人员变动率以及参考失业率。

2.就业景气指数指标体系构建

对九个维度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分析,第一个公共因子反映了就业存量变化情况(用工流入数量、用工流出数量、企业人员在职总量);第二个公共因子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情况(求人倍率、企业完成招聘率、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反映了非就业劳动力存量的变化情况(长期失业率、参考失业率)。因此,本课题建立EPI的指标体系如图1。

图1 EPI指数指标体系

3.就业景气指数的确定方法

运用AHP法和DLPHI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就业景气指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了判断。EPI指数模型最终构建结果如下:

EPI指数=0.34×就业存量变动指数NI+0.38×就业市场供求变动指数RI +0.28×失业存量变动指数UI (公式1)

其中:

就业存量变动指数NI=0.3×EPI1+0.3×EPI2+0.4×EPI3 (公式2)

就业市场供求变动指数UI=0.24×EPI4+0.46×EPI5 +0.15×EPI6+0.15×EPI7 (公式3)

失业存量变动指数RI=0.56×EPI8+0.44×EPI9 (公式4)

三、就业景气指数实证分析

课题组运用构建好的EPI指数模型对苏州市就业景气状况进行施测,期望施测结果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进而验证EPI指数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EPI指数模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1.数据搜集

在苏州市就管中心的协助下,课题组获得了正确可靠的原始数据,如表1。

表1 就业景气指数原始数据

数据名称 2011 2012~2013

1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用工人数 28394 28841 27839 24650 11814 39163 31271 23046 23375 24594 26390 15284 28633

退工人数 24521 24246 33254 23713 10534 26404 26220 18960 19783 22451 24801 21307 27716

企业职工总数 576944 582854 577439 578376 579656 592415 597466 601552 605144 607287 608876 602853 603770

连续6月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大市) 21557 20985 20651 21507 21623 22200 22282 22148 21583 22087 22216 22028 21830

参保总人数(大市) 2820978 2911958 2946981 2963533 2985853 3015379 3022789 3022128 3051585 3080614 3071533 3049957 3023940

失业人员总数(大市) 44675 43935 43960 43690 43935 44440 44103 43767 43700 44273 44441 44441 43935

长期失业人数(大市) 6913 6680 6256 6260 6137 5906 6211 5732 5507 5597 4562 4393 4478

失业率(大市) 2.73 2.68 2.68 2.67 2.68 2.71 2.69 2.67 2.67 2.7 2.71 2.71 2.68

失业男性数(大市) 26350 25979 25928 25798 25691 25705 26496 26479 26447 20461 25689 25584 19678

大龄失业人数(女40男48)(大市) 12126 11999 11999 15950 15950 15950 15673 15673 15673 16227 16227 16227 14742

求职人数 51983 91278 68667 80698 98372 83202 67484 53560 66853 51790 25220 16296 131894

计划招聘人数 56625 83748 80521 94259 61498 60479 50964 34680 43601 35207 23648 26647 115539

实际招聘人数 16128 19911 15824 19242 21215 18509 15982 14238 16622 15950 7102 8633 35657

2.实证分析

(1)数据处理

①流入指数(EPI1)

流入指数(EPI1)=当期用工人数/基期用工人数×100 (公式5)

②流出指数(EPI2)

流出指数(EPI2)=基期退工人数/当期退工人数×100 (公式6)

③总量变动指数(EPI3)

总量变动指数(EPI3)=当期企业职工总数/基期企业职工总数×100 (公式7)

④需求指数(EPI4)

需求指数(EPI4)=当期计划招聘人数/基期计划招聘人数×100 (公式8)

⑤供给指数(EPI5)

供给指数(EPI5)=当期求职人数/基期求职人数×100 (公式9)

⑥求人倍率指数(EPI6)

求人倍率=计划招聘人数/求职人数 (公式10)

求人倍率指数(EPI6)=(|基期求人倍率-1|+1)/(|当期求人倍率-1|+1)×100 (公式11)

⑦市场匹配指数(EPI7)

市场匹配率=实际招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 (公式12)

市场匹配率指数(EPI7)=当期市场匹配率/基期市场匹配率×100 (公式13)

⑧长期失业率指数(EPI8)

长期失业率指数(EPI8)=(基期连续6个月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总参保人数)/(当期连续6个月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总参保人数)×100 (公式14)

⑨参考失业率指数(EPI9)

参考失业率指数(EPI9)=(基期登记失业率×基期失业消极系数)/(当期登记失业率×当期失业消极系数)×100 (公式15)。

⑩失业消极系数

失业消极系数=y1×G+ y2×A+ y3×P (公式16)

G=男性失业占比×g1+女性失业占比×g2 (公式17)

A=青壮年失业人数占比×a1+老年失业人口占比×a2 (公式18)

P=长期失业人数占比×p1+短期失业人员占比×p2 (公式19)

其中:

y1、y2、y3为各种失业类型在失业消极系数中所占权重,y1+y2+y3=1,通过AHP和DELPHI法确定。

g1、g2分别为男性失业消极系数和女性失业消极系数;a1、a2分别为青壮年失业消极系数和老年人失业消极系数;p1、p2分别为长期失业人员失业消极系数和短期失业人员失业消极系数。以上六个失业消极系数均为恒数。

课题组拟采用经验数据与主观判断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六个失业消极系数。公式表示为:

性别平衡:男性失业占比×g1+女性失业占比×g2=1 (公式20)

年龄平衡:青壮年失业占比×a1+老年失业人口占比×a2=1 (公式21)

周期平衡:长期失业占比×p1+短期失业占比×p2=1 (公式22)

以计算失业男性和失业女性的失业消极系数为例。首先搜集男性失业人数和女性失业人数的历史数据(包括年度、季度、月度),对每组数据的比重求算术平均值,计算结果作为性别平衡状态下男性女性失业人数的占比。

由相关专家对失业男性和失业女性的社会消极程度进行比较,综合各专家的衡量结果,计算失业男性女性的消极系数比Δ1。

将以上两个结果与(公式20)联立方程组,进而获得失业男性女性恒定的消极系数。方程组(1)如下:

平衡状态下男性失业占比×g1+平衡状态下女性失业占比×g2=1

(方程组1)

g1/g2=Δ1

失业周期消极系数及失业年龄消极系数的求值方法同上。

(2)计算结果

此次指数计算以2011年12月份为基期,计算2011年12月份至2013年3月份的EPI相关指数。

①消极系数

根据(方程组1)计算失业男性女性恒定的消极系数,同样的方法确定其他四个恒定的失业消极系数。结合专家通过AHP法和DELPHI法确定的各维度消极系数的权重,得到以下公式:

消极系数=0.24×(男性失业占比×1.38+女性失业占比×0.46)+0.40×(长期失业占比×2.76+短期失业占比×0.69)+0.36×(青壮年失业占比×1.28+老年失业占比×0.32) (公式23)

根据(公式23),可得基期至2013年3月各期的消极系数,如表2。

表2 消极系数计算结果

时间 基期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消极系数 1.01 1.01 1.00 0.97 0.97 0.96 0.97 0.97 0.96 0.93 0.93 0.93 0.91

②就业景气系列指数

根据上文的相关公式以及搜集到的原始数据,计算基期至2013年3月的指数结果如表3。

表3 就业景气指数计算结果

时间 基期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EPI 100.00 105.83 97.09 102.06 116.71 108.65 103.86 107.11 107.99 109.15 96.86 91.96 117.89

NI 100.00 101.22 91.57 97.17 122.51 110.31 102.52 104.86 103.84 100.86 99.76 92.47 98.65

EPI1 100.00 101.57 98.05 86.81 41.61 137.93 110.13 81.17 82.32 86.62 92.94 53.83 100.84

EPI2 100.00 101.13 73.74 103.41 232.78 92.87 93.52 129.33 123.95 109.22 98.87 115.08 88.47

EPI3 100.00 101.02 100.09 100.25 100.47 102.68 103.56 104.27 104.89 105.26 105.53 104.49 104.65

UI 100.00 111.07 95.18 103.61 119.41 109.99 104.62 110.28 111.81 117.24 86.65 80.08 141.76

EPI4 100.00 147.90 142.20 166.46 108.61 106.81 90.00 61.25 77.00 62.18 41.76 47.06 204.04

EPI5 100.00 175.59 132.10 155.24 189.24 160.06 129.82 103.03 128.61 99.63 48.52 31.35 253.73

EPI6 100.00 100.63 92.89 93.26 79.23 85.56 87.51 80.54 80.82 82.51 102.54 66.62 96.91

EPI7 100.00 83.47 69.00 71.67 121.12 107.45 110.10 144.14 133.85 159.06 105.44 113.75 108.35

RI 100.00 104.32 106.37 105.89 106.01 104.80 104.46 105.54 107.86 108.23 107.20 107.48 108.86

EPI8 100.00 106.04 109.05 105.30 105.52 103.80 103.67 104.27 108.04 106.58 105.65 105.81 105.85

EPI9 100.00 102.12 102.97 106.64 106.63 106.07 105.46 107.15 107.62 110.33 109.17 109.60 112.70

四、结果分析

1.就业景气指数走势

根据就业景气指数的计算结果,绘制就业景气指数系列走势图(见图2)。

图2 就业景气指数EPI走势图

2.走势解读

(1)EPI走势宏观解读

EPI作为一个反映地方人力资源市场整体活跃程度的指标,是地方经济形势及人力资源供求变化的缩影。从对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份苏州市EPI的试运行情况来看,其走势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苏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以及苏州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

首先,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暴发以后,中国各级政府采取了诸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缓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引发了2011年度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种过热的经济环境使2012年苏州企业用工市场较2011年来说处于较高的景气状态(大于100)。

其次,进入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急踩刹车,同时,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尤以欧洲为最)陷入低迷,苏州企业的融资环境、出口环境同时变得更加严峻,这样就导致了2012年苏州EPI趋势整体上呈现震荡的态势。

最后,对于未来走势的研判。一种情况,如果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仍不能得到好转,同时,中国中央政府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苏州企业出口困难增加,用工市场萧条,则EPI可能会显著向下演变;另一种情况,随着美国政府QE4(第四期量化宽松政策,对世界货币环境影响巨大)的推出,各国可能出现竞争性货币贬值现象,那么中国政府可能为避免本币升值过度而影响出口,适度放宽宏观经济政策,如果这样的话,EPI仍可能保持较高水平。

(2)EPI走势微观解读

2012年4月份到6月份,EPI指数略有回落,原因在于:受欧债危机恶化的影响,苏州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企业出口遇阻,订单下降,企业用人需求明显下降。另外,由于一季度火热的人力供给市场使苏州用工单位的人力资源需求得到满足,整个用工状态也趋于平衡甚至饱和,又因为第二季度的用工状况在供给市场上处于淡季,人力资源供给由第一季度的集中供给转变为第二季度的零星供给,由此需求饱和、供给减弱。诸多因素促使第二季度的EPI指数有所回落。

第三季度的7月和8月,我们可以看到EPI指数又有增长,7月稳步地攀升至116.17。这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源于市场对各级政府极力以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乐观预期,另一方面是源于暑期大学社会实践以及大学毕业生正式步入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性价比优良的人力资源。这两方面因素都为苏州就业状况带来了正能量。

第四季度,EPI指数处于稳定的高位,这与新一轮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马上就要面临对新一届应届毕业生源的争夺,各企业积极地制定各种企业发展规划,人力资源需求规划、职业规划、招聘岗位规划等,争先恐后地使出浑身解数,一改第二季度温吞似的用工状态,整个苏州用工状态进入饥渴的买方市场(人力资源需求市场)。

进入2013年后,EPI谷底出现在2月份,2月份因为有春节,整个用工市场处于最不活跃的时节。春节过后,农民工返程,同时,大中专应届毕业生求职进入第二个高峰期,苏州人才交流市场涌入了大批新鲜血液,因此人力资源市场供给充裕。2013年第一季度EPI的峰值是三月份的117.89,同比增长近10%。苏州工业生产总值2013年3月份为2996.75亿元,同比增长2.1%。苏州整体经济处于稳定发展状态,与就业景气程度相辅相成。

(3)分指数走势解读

对就业存量变动指数及其三个分指数的解读:就业存量变动指数自基期以来,整体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与基期相比,12年4月至13年3月变化呈周期接近的震荡趋势,说明在职人员的流动频率比较规律,波峰出现在7月份以及10月份,这与苏州人力资源供需市场的兴衰期一致。总量变动指数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呈现水平线走势,说明这一年中苏州企业在职员工总量变化不大,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为了缩减成本,苏州多数企业都冻结了招聘,员工编制呈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2012年7月份,毕业生正式入职,这些因素导致2012年8月流入指数呈现峰值,为137.93。因为流出指数课题组采用的是基期与当期的比值,所以流出量增大时,流出指数反而呈现下降走势,流出指数7月份和10月份流出指数均比较高,分别为232.78、129.33,说明这两个月流出量较基期来说比较低,7月份是毕业生入职的时期,10月份是求职黄金期,这两个时间段更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入,对劳动力的流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就业市场供求变动指数及其分指数解读:2012年就业市场供求变动指数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呈现规律波动走势。其中,求人倍率指数和需求指数呈现直线下滑的走势,分别由4月份的100.63和147.90下降到12月份的82.51和62.18,降幅极为明显。但市场匹配指数则是稳步上升的,说明用工市场在由供方市场向求方市场缓慢转变。从供给指数的整体变化来看,2012年4月到5月稳步递减,5月到7月又出现递增的趋势,达到189.24。8-10月份,供给指数又开始回落,11月份又有增长趋势,达到128.61。2012年11月份到2013年的2月份,供给指数大幅回落,到2013年3月份,又开始新的一轮循环。供给指数走势与苏州人力资源供给市场活跃度基本吻合。2012年春节过后,农民工返程,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进入第二个高峰期,使供给市场空前绝后地活跃;4月到5月,借着活跃的供给市场,需求市场不断得到补给,供需逐渐平衡,供给市场渐趋稳定;5月到7月,应届毕业生求职尾峰,大学生的暑期实践,又使供给市场开始活跃;8-10月份,在供给市场的刺激下,需求市场又得到满足,供需暂时回到平衡状态,供给市场略有回落。11月份,新一轮应届毕业生求职开始,供给量急剧增长。然后到2013年春节的临近,供给市场进入休眠状态。

对失业存量变动指数的解读:因为失业存量变动指数课题组采用的是基期与当期的比值,所以当失业率指数走高时,说明当期的失业率与基期相比下降了。2012年4月份到2013年3月份,失业存量变动指数及其分指数都呈现震荡走高的走势,说明失业率在不断的降低。失业消极系数从2012年4月份到2013年3月份不断降低,这说明单从失业人员的结构来看,失业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在减少。

五、结论

本文根据EPI系列模型,描绘出了苏州就业相关指标的指数变化趋势,通过对各指数趋势的解读,认为苏州EPI的变化趋势与当地的实际就业状况拟合度良好,EPI能够很好地反映苏州的就业景气程度,EPI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课题组期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对EPI作更深层次的研究,力求基于EPI,为用人单位与求职人员实现良性互动提供指导,为各级政府部门了解人力资源市场动态提供直观的图文数据支撑,为劳动就业管理服务部门把握整体就业形势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讯作者:陈俊梁(1965- ),男,山西文水人,硕士,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作者:陆静丹(1982- ),女,苏州常熟人,博士,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作者:洪伟芳(1973-),男,苏州人,硕士,苏州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伟国,代懋.中国就业管制的变迁与测量:基于1978—2011年国家层面数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1):163-169

[2]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11年我国劳务用工情况分析[J].中国劳动,2012(12):5-9

[3]陈俊梁等.企业用工景气指数设计研究[J].经济问题,2013(7):9-13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现存问题及改善措施 下一篇:石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