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的应用体会

时间:2022-10-13 04:57:23

半夏泻心汤的应用体会

【摘要】 半夏泻心汤是仲景名方,"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因其配伍精当,临床运用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目前临床上将本方大量用于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及其他一些内科杂病。笔者就近来认真学习中医经典并结合临床应用,对半夏泻心汤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中医 经典 半夏泻心汤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97―01

1 半夏泻心汤概要

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处可见,一是《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目前临床上将本方大量用于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及其他一些内科杂病,功效卓著。

2 半夏泻心汤病机

半夏泻心汤本为误用下法所导致的变证所设,如尤在泾曰"邪气乘虚陷入心中,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阐明半夏泻心汤方证发生的前提是脾胃本虚,因下复损。患者胃气素虚,复因误下,下利后必使脾胃更虚,其升清降浊之力更弱,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使外邪(湿热、痰饮等)乘虚客于心下,阻滞气机故而为痞。正如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注解半夏泻心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故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3 半夏泻心汤辩证要点及适应病

3.1辩证要点 半夏泻心汤以"痞"为辨证要点,表现为心下痞满,呕吐泻利,纳呆,苔腻微黄,脉弦细数等,但临床又不必局限于"痞",关键在于辨准病机,并据外邪之性质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3.2适应病 半夏泻心汤组成严谨,配伍精当,药理作用广泛,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现临床依其病机辩证,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多种内科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淋证、类风湿性关节炎、头痛、美尼尔氏综合征、失眠、肥胖、月经不调等。只要符合"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阻滞"这一病机,就可大胆应用,往往能收意外之功。

4配伍、剂量及煎法

4.1 配伍特色 半夏泻心汤方证为本虚标实之证,从方药组成及用量可知,方以驱邪为主,兼顾扶正。本方半夏为君。半夏者,辛苦温燥。《本经》谓"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此品能上能下,谓半夏生于夏半,阳气既生而未极,似少阳特性,有转枢之能。配伍干姜辛散开结散寒,方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与半夏、干姜配伍升补清阳,黄连、黄芩苦降清热以泄其浊阴。 "一升一降,气机调和;一温一寒,阴阳协调"。《金匮要略心典》: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尤在泾论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泻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 揭示了本方苦辛同施、寒用、兼行的制方特。

4.2 剂量及方剂比较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切中病机的前提下,运用原方剂量配伍比例,疗效更佳。其中尤以黄芩和黄连比例为3:1时,对肠鸣泻利效果最佳。此外若减干姜用量,加生姜即为生姜泻心汤,意在强调利水以治疗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若加重炙甘草用量,即为甘草泻心汤旨在培土补中,治疗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乃半夏泻心汤加重火剂代表药黄连,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意在引火归原。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

4.3 煎服法 药物煎煮的恰当与否,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伤寒论》非常重视方药的煎法,半夏泻心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去滓再煎之法类似于现代制剂工艺所谓的浓缩。《伤寒论》中使用去滓再煎法的有: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经过比较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的方药组成可见,以上7方均寓辛、苦、甘于一炉而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故而欲使其效显者,定要和合其力,去滓再煎之法,意在使药性和合,作用协调,并行不悖。

5体会

5.1 半夏泻心汤诸药相伍与病机环环相应,丝丝相扣,所以本方治疗心下痞疗效如神,但临证时应注意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5.2 对于经典这东西要牢牢的记住它,让它的意义深入骨髓,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的准则,辨证论治环环相扣,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是中医理论结合实践的典范,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潜心体味,方能明其要妙,契其真谛。黄煌教授曰"张仲景必不欺人,因为当年不必评职称!"深有同感!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联用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应... 下一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