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

时间:2022-10-13 03:34:47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

一、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建设目标

1、农民工流动就业的重要性

我国的农民工流动就业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几亿农民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就业、生活,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群体快速发展,迅猛扩张。目前,农民工已达相当规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已和城市市民、农民构成目前我国公民的三大板块,并且是最大的板块。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数量在1.26亿人左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梯度转移的进一步推进,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从就业上说,农民工群体已和农民群体、乡镇企业职工群体、城市原有产业工人群体和公共机构雇员群体构成前五大就业群体。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有关统计,农民工已经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3%以上。农民工占据了中国建筑业劳动力的9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以及城市一般服务业的50%。

从收入上讲,除了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个最大来源外,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以有外出的全部农户家庭为基数,户均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其家庭收入的近4成。2004年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加186元,农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元,比上年增加80元,增长8.6%。

从作用上讲,农民工流动就业对流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流出地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改变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农民工是农村中思想比较活、胆子比较大的一群人,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2、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的重要性

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需要多种多样的服务,概括起来是:

――信息服务:岗位需求信息、工资信息等;

――培训服务: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就业技能、处世为人等;

――劳资关系服务:与资方相处咨询、维护权益等;

――社会保障服务: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救助、养老保险、异地社保等;

――生活服务:住房、婚恋、计划生育、家属子女服务;

――文化服务:业余娱乐、文体活动;

60业服务:金融服务等;

――后方服务:土地流转;

――发展服务:创业服务等。

搞好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减少农民工盲目流动,缓解就业难矛盾;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农民工提高素质、发挥能力、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成长;有利于劳资双方的经济效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3、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服务需要成体系。各项服务要成体系,以不漏项、不重复。一项服务比如培训服务也要成体系,以不断链、不失衡。为此,服务提供者,即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要成体系

4、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完整。这一体系应该全面覆盖各种服务,由各方面的服务分体系组成。

――高质。这一体系中的服务和提供服务的机构、人员都应该是高水平高质量的

――有效。这一体系提供的服务是快速、敏捷、有效益的。

――便宜。这一体系的建设成本应该低,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物有所值的。

二、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及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各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努力解决和协助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很大的实效。2002年12月17日,《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见》(农政发[2002]4号)印发实施。从2005年开始,劳动保障部门系统每年在全国各城市开展帮助春节后进城农民工找到就业岗位的“春风行动”。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从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等七方面做出部署,并要求各地各部门确保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但是,对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及服务体系状况,从整体上说仍不尽如人意。

1、市场基础信息体系建设不力

许多地方对农民工的数量、结构等最基础的底数都难以搞清楚,对农民工就业的基本信息,包括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情况、社会保险情况等更难以掌握。因此,农民工缺乏就业信息和用工指导。就业基本上是一种自由组织行为。有抽样调查显示,85%的农民外出务工是靠亲友获得信息,而从公众信息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却很少。根据不同地区的一些调查分析,目前在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接受过各类劳务输出服务的约为20%-30%,正式组织招工的不足10%。一些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虽然开始对农民工免费服务,但岗位类型、服务模式又往往不适应农民工的需要。

市场中介服务行为不规范,初次求职农民容易上当。一些所谓的职业介绍机构打着为进城农民介绍职业的幌子,只收钱不提供服务,损害农民利益。一些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和一些未经批准擅自扩大经营范围、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信息咨询公司,利用农民工求职心切和缺乏辨别能力,以虚假信息骗取农民工钱财。

2、技能培训远远不够

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到30%,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大多数农民工在就业前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只能在就业过程中完成,而就业的不稳定性使雇主不愿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职业培训。

目前专门为进城农民工开设的职业培训学校很少。现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不能适应大量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培训需要。目前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力量是各类职业中学、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和市、县(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但总体规模偏小,较低培训费用农民工支付也有困难,(加上培训费用较高)使得农民工难以入学参加培训,素质也难以提高。

3、维权服务跟不上

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不签定正式劳动合同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多数情况下,权益得不到维护?

目前1.2亿跨省农民工群体每年被拖欠工资的坏

账总额约为511亿元人民币。

工伤事故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调研表明,跨省农民工群体每年被拖欠工伤医疗保险费用全国总额约为63亿元人民币。即使在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上海,在拖欠工资和医疗费时,也仅有35%的农民工能够追回全部费用。

在许多不规范的企业,政府难以进行干预,工人没有通过组织的力量对其形成压力,逃避缴纳社会保险、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屡禁不止。

4、生活服务仍有巨大的空间

农民工进城后,一般居住在民工棚或者条件较差的租屋内,大多位于农贸市场、建筑工地、城乡接合部、用工企业、民工公寓等地,居住条件差,生活设施不配套,不能满足遮风挡雨、清洁用水等基本需要。

5、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

在文体娱乐方面,农民工绝大多数处于一种与城市社会相对隔离的境况。他们对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接触很少,接触最多的文化媒体是录像点放映的录像和车站码头兜售的不太健康的期刊、小报。

6、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令人担忧

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仍以受教育者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为原则。农民工及其伴随子女的户口并未随农民工的流动而迁移,因此,在流入地人学和接受教育,困难较大。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近2000万农民工子弟随父母进城,失学率高达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按照正常年龄升入适当的年级上学。未随家长迁移到城市的孩子,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Sohu网2006年所作的专题调研显示,认为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糟糕的比例高达82.1%。调查表明,32%的农民工最关注的是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

7、后方服务受到制约

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缺乏对转让地权者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成熟规定,致使一些农民工不愿把承包的耕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或由留守在家的老弱劳力耕作,或者干脆撂荒,成为后顾之忧。另外,由于农民工基本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很少得到社会保障服务

除了各个单项服务都需改善、都需建立体系之外,这些服务之间也还未能成为体系。

三、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建立健全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大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做的工作是大量的、紧迫的。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巨大的。建设服务体系不是政府或某一群体就能胜任的,需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政府除继续努力之外,还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协会、社团等的作用。政府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本文简称“社会力量”)可以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建设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在大多数服务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政府部门难以替代的。社会力量有助于填补政府用于服务体系建设上的资金不足,它们拿出自身的资金,并能通过社会捐助,带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参与建设。此外,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服务体系,还能够开拓大量的就业机会。

事实上,在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领域,已经出现并活跃着一些非政府性质的服务机构。如安徽合肥就出现了农民工就业“一条龙”式服务公司。新华网报道:合肥新华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将招聘、培训、管理、后勤、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原本由用人单位负责的事项,全程“代劳”。甚至在与用人单位结束劳务关系后,农民工本人还仍被当作就业服务公司的“员工”,由服务公司重新介绍工作。“简而言之,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和管理,而不仅仅是当劳务中介。”副经理施德才说。今年春节后第一天,该公司的一处招工就接待了几十位前来求职、咨询的农民工,有不少人表示愿意接受“一条龙”式服务。施德才认为,现有的农民工就业主要通过“乡土关系网”或是地方劳动就业部门介绍,社会力量在农民工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很小。就业服务公司的出现,正可以弥补这一空白,能够提高农民工就业的规范水平。

四、发挥社会力量需采取的具体措施

1、加速转变政府职能

先对政府在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及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准确定位,避免政府大包大揽或过多的行政干预,防止好心办坏事,注意该由政府干的不漏项。

政府的职能主要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体系组织者的责任和作用,即规划、引领、推动、协调、支持和规范,另一方面是作为体系内一个组成部分的责任和作用。

(1)制定规划、确定方向,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好、保护好各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创造性。

(2)广泛宣传、深入工作,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大力宣传农民工的重要贡献和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服务规范、农民工满意的服务机构,大力宣传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协会、社团等在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贡献,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氛围,形成全社会参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关心并通过出钱、出力、出技术、出智慧,积极参与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农民工。

(3)加大投入、有效支持,做好资金保障、组织保障和物资技术保障。在保证适当的财政投入外,还吸收民间资金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也要整合优化现有资源。

(4)总体指导、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各方面齐心协力支持配合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鼓励社会各界既发挥各自优势,又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杜绝从部门利益出发各自为政,形成混乱无序。

(5)加强监管、严格规范,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健康进行。政府有关部门应联手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严格收费标准,打击以职业介绍或以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物价、财政部门要严格检查收费项目,防止向农民工乱收费。各方面对农民工提供职业技术培训、职业介绍、劳务信息服务,必须坚持农民工自愿原则,由农民工自行选择。

(6)完善制度、优化政策,为农民工流动就业创造优良环境。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有序流动就业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的制度。在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方面坚持分层次实行不同政策和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原则。分层次就是区分农民工的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办法。分阶段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将推行农民工当前最需要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合同制农民工的失业保险作为近期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精心论证、设计、推进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坚持全国统一设计的原则,不能各行其是。要解决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的转移和接续问题。

抓紧清理、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推动一些城镇消除在就业行业、就业工种等方面排斥农民工就业的做法,促使各行业和工种要求

的技术资格、健康条件,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要一视同仁。不干涉企业自主合法使用农民工。出善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市场建设、转移培训和社会保险等政策,形成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政策和工作体系。

加强基础管理,实行农民工就业登记与企业招工的报备制度,失业登记与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以及农民工的档案管理制度等。创新政府间的劳务协作机制,做好农民工流动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

(7)率先垂范,树立榜样,把政府办服务机构建成示范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建设部门、交通部门等应促使系统内的各类服务机构增加服务、改善态度、降低费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其他服务机构。

2、鼓励、支持和规范非政府服务机构的参与

(1)充分发挥民办职介机构、劳务输出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类服务组织和培训机构与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定向输送劳动力,并搞好输出后的服务。打造一批服务品牌,同时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活动,促进职业中介行业健康发展。制定出台劳务派遣企业可享受服务性企业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

(2)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形成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落实好对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给予补贴这一政策,补贴和培训效果、就业效果挂钩,促进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协调大中型企业与农民工就业培训学校联合办学,学校从大中型企业中聘请有经验退休工人技师或在职工程师作兼职教师,与对口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协议等。

(3)发挥好工会在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和维权方面的作用。各级工会要以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安全卫生为重点,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4)发挥好工商联、工青妇组织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帮助维护农民工权益,增强农民工的安全感。使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成为广大农民工温暖的家。

(5)发挥好城市社区在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中的作用,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同市民和谐相处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市社区,使之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接口。依托社区落实对流动人口提供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通过社区的参与功能、教育功能、互助功能等,增强流动人口作为社区主人的意识和活力,培育流动人口与社区居民互帮互助、共存发展、团结合作的社区精神,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生活。

(6)支持非政府机构的服务活动。政府有关部门每年可以项目划拨方式划拨一部分资金支持有志于从事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的民间机构;制定支持和规范非政府服务机构发展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例如可给予非政府服务机构在一定范围内有公开筹募善款的权利,对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的非政府机构和向此类机构捐款捐物的机构与个人给予税收优惠的政策。对此类服务机构在财务活动进行严格监督。

3、培育、发展非政府服务机构

应该看到,目前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机构中的多数是政府组织和半官方组织,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服务机构还不够多。政府组织和半官方组织在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活动方式上、管理体制上都严重依赖政府.甚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要建立健全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发展足够多的非政府服务机构,发展各类服务组织,壮大服务队伍。为此,有必要研究制定培育和发展非政府服务机构的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参与服务体系的建设。

(1)可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等优惠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经营机构和公益机构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

(2)可出资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注重服务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强队伍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团体、学校等各种社会力量开办多种形式的职业介绍机构,探索劳务输出的新路子。

(3)动员、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建立开放的职业培训体系。放活办学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民工培训的优惠政策,放宽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准入条件;根据一些政府办培训学校现有资产重新改制为股份制学校,从机制上保证就业服务基地和培训网点按市场化运作办学;甚至可从国有股份中拿出一部分出让给教职员工或社会力量,不断调整股权,使社会办学成为现实。

(4)适当引进国际和港台的非政府服务机构,吸引它们来为服务农民工做出贡献。

上一篇:开创重庆科学发展新纪元 下一篇:推动重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