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时间:2022-08-10 09:23:55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的语文课堂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个体和谐的发展。

一、 评价应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十个手指有长短,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会都一样。对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激励性评价。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练习5》时,有一个练习要求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几轮下来,平时朗读水平高的学生都读过了,这时,我看到了一只欲举还放的小手,是周艳(平时成绩不太好,上课很少举手,课后作业还有点怕做的女孩)。于是我就请她站起来朗诵,一听读得还真不错,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我意识到这是提高这个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机会,于是,我对她充满感情地说:“听你读书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听了我的话,周艳的小脸激动得发红。我又问她:“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读这么好吗?”她说是昨天在家把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我昨天布置学生回家先练习读这首诗),听了她的话,我又表扬她预习作业完成得好,同学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从这以后,周艳的作业完成情况一直不错,课堂上举手的次数也多了,特别是要求读书时,更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小手。

是的,她的语文成绩在短时期内没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她对语文课的热情提高了,朗读的水平提高了,自信心也提高了,谁能说这与那堂课的评价没有关系呢?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作为教师,我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对此我进行了反思:

1. 教师应有一颗火热的爱心。爱学生,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关爱,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时,教师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要觉得学习落后的学生永远落后,试想,当时我如果对那只欲举又放的手视而不见,那结果又将如何?或许就挫伤了这个孩子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勇气,使其丧失向上的信心。

2. 评价语言要个性化。自从实行新课改,我们教师开始目中有人了,课堂开始人性化了,也注意了在课堂上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激励显得单薄无力,为什么呢?

第一是评价性的语言太单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语文课,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频频使用“很好”一词,我给她统计了一下,有18次之多。试想听课的老师听了都觉得厌烦,对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吗? 我想,如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个性化的评价,那效果肯定不一样。如果学生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对他说:“老师还以为是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来到了我们课堂呢!”如果学生问题回答得好,可以夸他回答得具体全面,可以夸他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可以夸他说话用词准确生动等等,视具体的情况而定,而不是笼统地说“很好”。我认为课堂个性化的评价语言没有固定的句子或词语,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需要教者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及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第二是评价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味的表扬并不代表就是激励性的评价。教者对学生的每个回答都予以肯定,哪怕是学生回答得含糊不清甚至错误,也对他温柔地说上一句“很好,请坐”,这样的评价没有正面作用。高明的教师会在评价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曾听我校一位老师执教《一路花香》,她请一位学生读“破水罐”的话后,这样说:“你在读时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只‘破水罐’在惭愧地说话,好样的,把自己当做是文中的人物,就一定能读出感情。”这个评价就教了学生如何读好人物的语言。再如,当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很好地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旨后,教者又不失时机地表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高兴你已经掌握了读书的方法”,这不是给学生们学习方法的指导吗?学生因为有了老师发展性的评价,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也明显。

二、 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评价的方式除了通常的教师评价外,还应有这样一些评价方式:第一是生生互评。一开始就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评价同学的读书情况,如读得是否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后,再引导学生评价同学的发言情况。注意让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基础差的学生时学会赞美,树立基础差的学生的自信心。第二是自评。一节课下来对自己进行评价,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是否满意,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堂课上,自己的发言哪一次最精彩?第三是看得见的评价。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仅仅限于口头,为了给学生更大的促进,使他们更好地发展,我在班级学习园地设立了“谁的笑脸最灿烂”栏目,每一堂课上表现出色的或进步大的同学就可以得到一张笑脸,每月评选“最灿烂笑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此外,我还建立了家校联系册,每天给两位学生家长写信,对他们的孩子予以充分肯定,这一举措,也激发了家长参与孩子评价的热情。家长也特别愿意与我交流,这样我就能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丁伙镇锦西小学】

上一篇:把握散文脉动,领悟形神韵味 下一篇:在反思中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