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作为教师发展促进者的角色、策略与实践

时间:2022-10-13 03:25:22

校长作为教师发展促进者的角色、策略与实践

如何成为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校长日益关注并努力实践的专业领域。2015年,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了张铁道博士基于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完成的专著―《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获得教师教育界同行的认可,也引发了基层学校校长的关注。不久前,张铁道受教育科学出版社邀请,为参加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校长引导力训练营”的30位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了一次专题研修指导。学员们以《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② 一书作为研修资源,与作者进行了深度互动与交流分享。

为了提高参与质量,组织者安排学员们提前阅读了本书,并做了专题发言准备。研修活动中,张铁道首先对本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之后,各组代表分享读书体会并与张铁道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最后,张铁道从教师研修理念、研修策略与研修组织者素养等角度对研修活动进行了总结。现将本次专题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纪实如下,以飨读者。

一、关于本书的简要介绍

主持人(张铁道):各位校长好!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讨论教师研修的话题,我特别高兴,也很期待。首先,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然后,我们大家通过互动研修,再共同创建一个教师研修故事。而后,我们将从这段真实体验中汲取对于教师研修基本特点的认识。

1985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有机会陪同世界银行专家在甘肃省的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基础教育发展贷款项目的需求调研。在基层,我们接触了很多校长。世界银行专家向校长们询问学校财务与教学情况及发展需求,但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校长能说清楚,个别校长甚至对教学情况都不甚了解。这些校长的表现让我意识到,一位校长的专业能力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986年,我有幸受国家派遣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留学,我选择了教育管理学专业。当时,我生发了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校长。我觉得,如果把校长培养好,他们就能够带出好教师,而教师又能影响成千上万的学生。为此,我在课程学习之余,参加了当地教育局举办的校长培训,还深入多所学校实地观察校长们如何工作。在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学习了大量西方相关研究文献,研究了美国学者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并以此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支撑,还就如何在甘肃省设计并实施校长培训提出了具体构想。大家手上这本书,便是我回国以后20多年间不断实践与研究的结果。

本书分为五部分:前言部分的“探索教师研修20年”篇幅比较长,主要介绍我多年探索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实践结果与认识。第二部分所呈现的是学生视角。研究学习者是规划和实施教师研修的重要前提。第三部分汇集了一组实践案例,分享了我和众多合作者一起完成的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案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很多教师研修的理念与方法在这些富有挑战的探索中逐步生成。第四部分是一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专题研究。第五部分是三篇翻译文稿,分别呈现国际教育界对于儿童学习、教学策略以及教师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向读者传递了三个重要信息: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了解和研究学习者;要教好课,必须不断发现和改进自身的教学策略;要想与时俱进,必须不断从事专业学习。

二、分享与互动

主持人:下面,我们将请各组代表结合自己所读的一篇文章分享读书体会并提问,我会回应大家的问题并做点评和补充。

(一)如何通过教师研修促进学校

变革

贵阳市花溪区第九小学校长 李媛:《新课程教学改革:北航附中教师的研修实践》这篇案例报告给我的印象最深。这一实践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线,而一般的研修不太会考虑学生,也不太会让学生直接地和教师面对面。同时,开展全体教师参与的团队行动研究,行动一段时间进行总结,再制订下一次的研修计划。我还发现,高中学生所表达的需求实际上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生都会有的感受。当他们全身心投入体验的时候、有了自主选择的时候、放松的时候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时候,都会获得难忘或感动的体验。这就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得到的体验,要比从书本上看到的深刻得多。

主持人:北航附中的案例说明,学校变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干预过程。学校变革就在这其中启动并发展。北航附中的专题研修,我们在1年之内连续做了5次大的干预活动。此外,学校层面还做了很多工作。刚开始是聚焦学生实际体验及其需求,据此改进了入学教育和学法指导。随后,又进一步聚焦语文学科,取得成效后又拓展到全科。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渐进性的变革过程。通过几次连续性的研修活动,大家已经结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逐步深化的“学习连续体”,有意义的变革过程仍然难以生发。实践表明,“学习共同体”是激发大家积极性的结果,但还只是参与层面;而“学习连续体”则是强调走向纵深的、持续的、相互强化的过程。只有共同体和连续体共同作用的时候,变革才有可能发生,才有可能触及参与人员的能力成长。

(二)如何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意愿

青岛24中校长 刘晓芸:我们学校在教师研修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师缺乏主动发展的意愿。您在这本书中讲到,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决定了他能否在个人发展中以主动的、积极的精神来参与。我想请教您,如何唤起教师的主动发展意愿?

主持人:您的问题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多年前,山东省淄博市派了七位不同学科的教研员来北京市京源学校考察学习。京源学校和我一起设计了一个特别的研修课程。第一天,教研员们先到学校,校长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情况。随即,他们便被安排到不同的学科组,并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有教师的课都听一遍。然后,教研员们分别向各学科组的全体教师反馈自己的听课意见和建议并与教师们交流。第二周,七位淄博的教研员给京源全校教师做了七个不同学科的专题报告,分析学校各学科教学的优势、特点和问题。就这样,淄博的教研员带着上述任务,高质量地完成了考察学习,也为京源学校的教师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反馈意见。这一实践被淄博的教研员们称为“水过河教研法”。

如何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我的体会是,当他们感觉到学生不满意时,就会产生压力,承担了改进任务时,便会产生很强的动机。我们在北航附中所触及的第一个学科是语文。语文组的教师们顾虑重重,甚至有些抵触。作为前期准备,学校科研室组织高一年级组和高二年级组全体学生评价语文教学,将他们的问题、困惑与需求整理成两份报告,并由两位学生向所有语文老师进行汇报。教师们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能够提出如此有价值的问题和建议,立刻开始了改进。一年以后,语文教学得到显著改观,学生非常满意,语文教师们也重新获得了自信。因此,问题有助于唤起变革的意愿,问题解决过程则能够带给参与者以成就

体验。

(三)如何组织高效的教师专业学习

陕西运城盐湖区席张小学校长 肖静:我重点看的是《研修课程规划与实施:教师培训管理者的研修实践》这一篇。这个案例是针对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和培训者的,目的是使他们获得教师研修规划和实施的基本理念与实施方法。案例所展示的6个研修方案设计给我的启示是,要为教师们组织一次研修活动,首先要确定有价值的主题,这非常关键;其次是创设宽松、平等的氛围,这是研修活动的基础;再次,就是专家的参与和指导,这是研修活动的保障。

同时,我也有一点困惑。我们也组织过很多次教师专业学习,但是,“满堂灌”依然是主要形式,并且,没有高层次的专家和学员之间的互动。所以,我最想问的就是,什么样的教师专业学习形式是最高效的?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单一听专家讲课或单一看书,并不能够直接获得能力成长。我们为什么倡导研修,不仅是因为尊重参与者的平等地位,更重要的是强调研修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学习互动强化并有效磨合的过程。我们读了书,自己思考了,并付诸教学实践,然后,通过研究总结把这种实践案例或者心得写出来和别人分享,再带领别人成长。最后这一条,我们特别有心得。我们在培养骨干教师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让骨干教师承担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与实施任务,往往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他们的自我超越。

顺便说一句,我最近参加了一次“如何推广优秀成果”的主题讨论。大家都知道,目前,推广先进经验的主要方式就是表彰优秀教师,请他们去做示范课、做报告、出著作或者带徒弟。但是,往往很难达到有效推广的目的。我认为,推广优秀经验也需要课程规划和教学过程,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学习,即“知晓”“会做”“有成就”。由此,你不仅可以明白“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能付诸自身教学实践;更能从取得进步和成效中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事实表明,真正的学习必须是能够带给学习者以能力成长的体验,否则,就不是有价值的学习,也就不可能持续。

福建顺昌实验小学校长 光:我是来自基层学校的一名校长。书中的案例都是由教研员或名师来做的。但是,在基层,很多培训任务都压到了学校。我很想知道,在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如何更高效地通过学习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主持人:教师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叫作“产出性学习”,就是带着任务去学。产出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它往往特别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并从中获得能力成长。各位校长如果要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就要事先和教师们约定学习回来以后提供课例,并且给大家分享学习心得,那么,他们外出学习的成效就会特别高。如果再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在校报上刊登出来,或者到学校网站上,他们就更有成就感了。

(四)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校长 郭明:作为一名校长,我认为,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两个关键词,就是“教师”和“学生”,也就是借助发展教师来成就学生。那么,怎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我读了书中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这篇文章,深有同感。我从中学习到的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草根”研修。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就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引导教师去研究,去立一些小课题,以此来引导教师的研究意识或研修意识。我想请教您,这些做法如何能够更加深入?

主持人:我觉得你们在学校层面把“以人为本”的“人”分为教师和学生,并具体化为“发展教师”和“成就学生”,这是非常好的。从学校教育实际看,还需要加一类“人”,那就是“家长”。这样,学校层面的“人”就全都涵盖了,而且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了。

另外,我特别赞同你们开展的问题解决式研究。需要强调的是,问题解决是一个持续跟进的过程。我们在宣武区的校本教研案例,从创意设计到产生成果,断断续续持续了差不多10年。其实,本书涉及的很多案例都是持续努力的结果。如果你要真正做问题解决式研究,其结果不仅在于问题解决,还在于所有参与问题解决的人在此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能力成长。例如,本书所反映的北航附中的系列研修,第一次只是借助发掘学生的实际体验,彰显学法需求,并由此驱动教师开始深刻反思自身教学理念与方法,开始问题解决的努力过程。

(五)如何确定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标准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副校长 张月军:书中的实践案例覆盖面广,内容也很丰富,为我们基层学校设计和组织校本教研提供了样板。但是,让我纠结的是,目前教师们都是以论文、课题研究或者公开课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指标,但这些评价指标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作为学校,我们很难评价哪些教师真正得到了成长,哪些教师没有。

主持人:针对您的问题,我做两点回应。其实,在座的各位校长,每个人心中都有在实践中积累形成并不断更新的教师专业标准。我心目中的教师专业标准有七条:一是具有坚定的教育职业追求;二是具有较为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三是积累了全面的学生知识;四是积累了实际可行的教学知识;五是善于运用研究的方法,分析教材和学生、设计主题活动、应用教学技术、评价教学成效、总结教学经验及开展课题等;六是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和积极的心态;七是具有个人魅力。当然,这七个方面不一定每个教师都具备。但是,当一个教师能够有这种意识,并不断借助自身实践予以追求的时候,他就踏上了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

另外,针对您提及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估,我们在2003年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师专业评估的方法。当时,北京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给小学生讲了《平均数》一课,课非常精彩。我灵机一动,走上讲台,问同学们:“今天吴老师讲的课,你们听懂了没有?”孩子们齐声回答:“听懂了!”我接着问:“那好。你们说说,吴老师今天的课好在什么地方?”学生们抢着回答,“吴老师很亲切”“很幽默”“讲课很生动”“很有耐心”“很有魅力”……学生们一边说,我一边写在黑板上。教师们吃惊地发现,没有一个学生说今天学会了平均数。但实际上,凡是听课的人都知道,学生们的确学会了。那为什么他们却都没有提及呢?我们突然认识到,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以及他能否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如何借助研究促进成果转化

四川内江桐梓坝小学教导主任 黄小路:我阅读了《教学要追求脑会、手会、心会》这篇文章。通过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一次专题活动,展示了学校如何借助特色校本课程带动教学变革。文中提到,学习方法的变革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变化,并鼓励教师通过课程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帮助学生“进脑、上手、入心”,并由此发展他们的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这将会引导学生走上一条终身受益的学习之路。阅读这篇文章后,我就在反思,以往我们对教师、课程、教学方法关注得比较多,却很少关注学生,没有充分地去整理、收集来自学生的声音,导致我们的研究难以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那么,我们应如何带领团队把付诸于实践的工作整理成有价值的、能够推广的成果呢?

主持人:您的问题涉及如何借助研究促进有意义的变革,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成果。在开展基层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先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并连续不断地做,渐渐地就有了成效。然后,对上述活动进行客观具体地记录,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便逐步形成了成果。什么叫成果?成果或许可以视为针对一个具体问题开展的有成效的问题解决过程的真实记录和理性的解释。一般而言,没有实践成效,便不会有研究成果。当然,完全没有成效的实践,如果善于分析发掘,也可以从教训中汲取有意义的成果。关键是怎样把一项成果内化为一种普遍的、持久的行动?那就是要把它变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定期交流制度、同行分享制度。更为持久的,还要变成一种文化,成为大家自觉、自愿的行动。

三、研修总结

主持人:各位校长,我们今天围绕教师研修专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大家都结合阅读本书的体会及自己的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教师研修的基本理念、实践方法及研修组织者素养问题。在总结大家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我就今天我们的团队研修及其特点做一个小结。

(一)研修理念

教师研修有几个特点:一是互为资源。大家都发现,我们围绕一个共同感兴趣的专题进行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分享了他人的知识与经验,彼此之间结成了一种“学习共同体”。其次,我们需要强调,建立“学习共同体”只是教师研修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借助大家的努力跟进实践,也就是建立“实践连续体”,方能生成有意义的结果及在此过程中的能力成长过程。这应当成为校长规划、引领教师发展的基本常识。

在职教师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是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体验了什么叫作教师研修,教师研修与传统的教师培训有什么不同。我们所强调的体验式学习,至少是三个层面的:一是针对特定问题,参与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经验;二是大家获得机会充分交流分享,并逐渐形成“1+1>2”的学习结果;三是把汇聚起来的丰富的个体体验与反思,梳理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研修成果,使之成为具有一定价值的专题资源。

(二)研修策略

关于研修策略问题,我们大家的体验是:首先,大家之前对于教师研修都有一定的实践和思考,再加上对本书的阅读,为参与讨论做好了准备,现场每个小组的代表又都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分享和提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场的研修气氛自始至终都很热烈。其次,能够带来成就体验的研修都需要问题链。“问题链”也可以叫作“脚手架学习”,即围绕一定主题精心预设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组问题。其实,一位好校长、好教师,都善于给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搭建“脚手架”。“脚手架学习”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带着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有支持的自主学习。借助这种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解决问题、超越自我,还能从中获得赖以持续进步的自信。

其实,实施“脚手架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比并不轻松。我们需要高度集中,一刻都不能走神,及时捕捉讲话人有价值的东西,还要根据会场气氛及时做出调整。作为校长,你要成为教师研修的引导者,最有价值的在于借助“问题链”引导参与者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分享他人的资源、发现更为愉悦的自我。当然,借助环境场地条件,特别是组织者的努力,创设一个建设性的研修氛围也非常重要。今天的研修过程中,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更可贵的是,各位提出的很多观点相互印证、相互拓展,为我们获得研修成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评价问题,我们所做的不是达标,而是促进。我们的教师研修更加关注彼此之间可以分享什么资源,大家是不是通过研修活动得到有价值的收获,这种让我们兴奋其中的学习交流过程能够沉淀什么。比如,今天的主题研修活动之后,我们会收集参与人员的反馈评价,并将研修过程的结果整理成文字,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在阅读和修订的过程中,对于我们共同经历的团队研修就又会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当然,对于那些想有所作为的参与者而言,更具有挑战性的后续跟进则是借助研修所得改进自身实践。所以,我要说,有意义的现场生成加上坚持不懈的后续跟进是教师研修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

(三)研修组织者素养

研修活动的组织者,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成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首先要善于根据研修任务和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设定主题、“问题链”及活动结构,尽力安排参与各方做好准备,促进参与者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收获。

如果说教师是少年儿童的教育者的话,校长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成功校长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成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者、促进者、引领者和分享者。只有校长成就了教师的成长,教师才能有效地去成就学生。

最后,我从教师研修的角度对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反观这则对于残疾人并不公正的成语故事,我们在探讨教师研修问题时,可以将“盲人摸象”的过程解读为“摸象―说象―成象―抽象”四个紧密联系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教师研修而言具有丰富的意义。第一,“摸象”。教师的直接经验可以被视为具有个性化的“摸象”的体验与认识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式学习”。第二,“说象”。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及感悟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就是“分享式学习”。第三,“成象”。整合众多个体相对片面的认识,创建较为全面客观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建构性学习”。第四,“抽象”。获得由局部到整体,再到类别的概念的认知跨越,也就是“概念性

学习”。

作为校长,如果我们认同并有意识地实践这种认识,就会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象”的发现,通过“说象”交流分享各自的收获,然后,我们再进行“成象”和“抽象”。由此,引领教师共同经历有意义的体验式学习、分享式学习、建构性学习和概念性学习。其实,我们今天就用这种理念围绕“教师研修”的主题进行了一次“盲人摸象”。大家以自己和他人既有的教师研修实践与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感言、评论,交流各自的经验,并由此获得了对教师研修相对全面的认识。所以说,今天我们大家共同创建了一个教师研修故事。谢谢大家!

(执笔人单位:北京开放大学)

上一篇:不可同食的药物与食物 下一篇:对企业财务管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