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路径

时间:2022-10-13 03:02:03

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路径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一直以自办商业报纸、电台、电视台为荣。著名的“密苏里模式”依据这样一个主张,即学生通过新闻实践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方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学生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的方式。把新闻课堂和报社编辑部、教授办公室整合在一起的密苏里模式确实相当独特,不过密苏里模式目前在中国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专业都难以复制。那么,符合中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闻学教学方法在哪里?知行并重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路径何在?这些老问题的探讨在当下的新闻学教育中显然还有探讨的必要。本文将以新闻学概论的教学为例探讨“行知模式”在新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知行相资”作用。

“行知模式”的理念与实践环节设计

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入门课,在大多数学校都被安排在一年级新生的课表当中。其作用有三:一是引领学生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了解新闻业基本规律、概况和业务的导航作用;二是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的路径和方法;三是激发学生热爱新闻传媒业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这也是新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这三个作用如何通过教学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得以体现呢?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入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通常,新闻学概论课的授课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是从认知到实践的“知行模式”。但是对于初涉者而言,诸如“新闻价值”、“新闻的客观性”、“新闻自由”等一些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如果缺乏亲身实践,缺乏对新闻行业的接触和了解,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也就难以脱离浅显的层面。

另外,由于不同地域的媒介发展水平极度不均衡,因此,初入大学,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媒介接触和使用上的差异很大。如果还是停留在课堂讲授,新闻学就将成为“象牙塔新闻学”,这直接表现为相当一部分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接触新闻学不久,就开始对专业丧失兴趣。

行知模式的理念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认识论范畴。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行先于知,由行而致知,行是知的基础,行高于知等见解,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荀子主张世界是可知的,知行统一,“行”是基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意为行重于知,行是知的目的和完成。朱熹进一步解释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意思是说知而不行,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王夫之则强调知行统一:“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行可兼知,行高于知。”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就其现代意义而言探讨的其实就是认知和实践的关系。特别是王夫之明确提出的“知行相资”的命题,对知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阐述对于新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他的“由行而行则知”的“行知观”和“由知而知所行”的“知行观”,正是今天我们新闻学教育中应该提倡并坚持的教学理念。我将王夫之的先“行知”后“知行”的行知观借鉴到新闻学的教学中,并总结为“行知模式”。

“行知模式”的关键是先实践,后认知。即通过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回到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的认知和提升。

“行知模式”的实践环节设计

“行知模式”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作为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领会并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的能力;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正是“知行并重”的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1.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新闻传播现象进行课堂讨论)、媒体参观(如参加节目录制)、专业讲座和实践作业。将全班同学分为固定的小组,课堂讨论和一些集体作业都按照小组进行,小组发言人由小组内成员轮流进行。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实践作业是“行知模式”的重要路径。主要训练学生发现与概论说明问题的能力。

2.实践作业内容

实践作业灵活而富有挑战性,意在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新闻专业学习的路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问题研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个人作业和集体作业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布置。个人作业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着意于独特视角、观点的发展;集体作业侧重培训学生团队分工与协作的能力,并着意于作业整体综合的高水准。集体作业要求小组成员以PPT形式进行课堂发表,个人作业提交书面作业。下面是一些个人作业和集体作业的内容与设计:

讲授新闻行业时,布置个人作业,请每位同学采访五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了解他们对新闻行业的看法,要求提交采访记录、提供采访人的联系方式。通过采访增加大家对新闻业的感性认识。考核重点不在采访技能上,而在于增强学生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是否能够找到需要的采访、调查对象。

讲授新闻价值和新闻选择时,布置集体作业,请学生选择同一天的不同媒体进行新闻内容的分析,比较不同媒体对新闻的选择和处理。讲授媒介改革时,布置集体作业“南方周末历史梳理与评价”。出发点在于既让学生从个案入手了解一个媒体的发展史,同时又通过个案透视整个报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同学的研究结果,再进行评价和补充,使学生对业界的情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行知模式”的教学案例“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

给学生提供1999―2000级已经毕业的学生联系方式,要求这些一年级学生就“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独立设计问卷,并提交采访和调查报告。目的在于通过采访已成为“媒体人”的学长增加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消除恐惧、不适和陌生的感觉。从提交的调查报告来看:第一次成功的采访经历不仅让大家很兴奋,而且通过与学长的接触为大家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户,比如“其实每天看教科书上,反复强调新闻真实,总是感觉很遥远,这次采访才让我真正明白原来主观主义总是在不经意中使我们的报道失去真实”;“由于堵车,我迟到了……我将永远铭记老师的一句话‘永远要比采访对象早到’”。下面是学生的一份采访流程,这个流程再次证明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它提醒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准备工作:

从班委处得到师姐的联系方式后马上开始联系,得到许可

与师姐商定具体采访时间和地点

上网查询师姐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并购买该报社报纸作研究

摸清乘车路线和所需时间

采访提纲准备:

熟悉广告班设计的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自己准备问题单,包括大学期间生活、学习的具体方法和能力培养,以及就业后对于新闻工作者的特殊性及工作中对新闻人职业操守与道德的理解

采访过程:

2005年11月23日下午5:00来到中国××报社,在师姐的办公室开始采访工作

请师姐填写了调查问卷

按照问题单进行了提问,并记录关键词句

随师姐参观了报社的一些部门,并听她介绍报纸的采编至出版的流程,下午6:00结束采访

采访收获:

此次采访收获很大,第一次以一个采访者的身份接触一个有经验有资历的新闻工作者,也是第一次真正接触现实中的新闻工作。在采访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写作能力,获得了新闻学入门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同时得到了关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诸多启发。

CCTV和凤凰卫视媒介公信力比较

这是一项集体作业,训练目的有两个,第一请同学了解什么是公信力,如何进行公信力研究;第二,请学生在CCTV和凤凰卫视媒介公信力比较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媒介环境和影响媒介发展的媒介政策,从而客观地评价媒体。选择这个项目的每一小组均经过了资料搜集整理,问卷调查、采访,数据分析的过程。其中一个小组还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学生完成了香港地区的调查。

从作业结果来看,学生对公信力的概念有了比较明朗的认识,对国家电视台CCTV和境外台凤凰卫视的体制和运作方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而且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调查的数据得出了比较信服的结论。他们甚至在作业的最后写下了这样的结尾段落:

虽然我们作业最后把两个电视台的公信力平均分算了出来,虽说有根有据,但是我们认为是不科学的,原因如下:

……

第二,接受调查者的学历和职业集中;

第三,网上的资料可靠性不强,比如观点一边倒;

第四,数据统计不科学,统计时没有考虑年龄、职业和性别等因素;

可以看到,结题报告中已经开始对作业本身及结论提出了质疑并展开了思考。而这些如果不是在行知模式的前提下,恐怕是既抽象又难以在课堂空间内实现的,尤其是对于一年级新生。

“行知模式”的教学效果

“行知模式”的教学实践使得新闻学的课堂活跃而充满乐趣。对于学生而言,新闻学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挑战和活力的应用型学科,激发了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激情与投入。学生的反馈也表明“行知模式”较好地完成了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新闻学概论的教学任务:

在“新闻学概论”这门课上,我们学的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早早地触及新闻人那神圣的领域,感受与学习着专业知识与职业精神。

学生对集体作业方式非常认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很多同学学会了制作PPT 和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已经能够初步利用媒介技术提交不同形态的研究成果。集体作业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和表达沟通的能力。课堂作业发表、作业点评也增强了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刚开始“跟着感觉走”到能够用专业眼光进行分析,这就是一个由行到知,再从知到行的知行相资的过程,一个通过实践来认知新闻规律、新闻业务的过程,一个对已学知识进行吸收与应用的强化过程。正如学生所言:“在采访、调查、节目录制、媒体参观等实践环节,实践了老师关于先行后知,实践结合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现在一有问题,首先会想搜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虽然没有用新闻传播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将学生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行知模式”的效果研究,但一个教学事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行知模式”在新闻学教学中的作用。我给三年级学生开设的新闻报道专题,带领学生对郊区的“黑出租车”进行采访。他们之前上的新闻理论课、新闻采写课也有课堂讨论和采写实践,但是“纸上谈兵”多,实地采写少。实地采访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同学因为惧怕、胆怯而放弃采访。“其实,我对黑出租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但初来乍到,完全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该如何打破僵局去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交流,更没有胆量和勇气上前去采访。”相比之下,刚入门的学生反而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调查和采访。通过实践作业,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资料搜集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和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不同学校开设的此类课程稍有不同,如新闻理论、新闻学原理、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导论、新闻传播学基础等,但教学大纲大体相同。通常开设在低年级的,是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课程的先修课。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编校:施宇

上一篇:《南方都市报》的品牌创建历程 下一篇:如何写好新闻英语中的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