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阎锡山金融思想的成因与影响

时间:2022-10-13 02:55:41

浅析阎锡山金融思想的成因与影响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阎锡山黄金非货币化的金融思想。其次,从阎锡山的早期实践、民国初年的划一币制改革、中原大战前后晋钞的起落等方面分析了“物产证券”理论形成的原因。再次,讨论了阎锡山“物产证券”黄金非货币化思想形成的经过。最后,论述了阎锡山黄金非货币化金融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阎锡山;黄金非货币化;物产证券

[中图分类号]F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5-0063-02

阎锡山(1883—1960年),字百川,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人(今属定襄县),统治山西长达38年(1911—1949年)之久。相比于民国时期的其他地方,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是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之一,这主要得益于他的黄金非货币化的金融思想——“物产证券”理论。

1 阎锡山黄金非货币化思想概述

黄金非货币化思想,即阎锡山的“物产证券”理论,其主要观点汇集在1936年出版的《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一书中。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端的病根在于“资私有”和“金代值”。其中“金代值”产生“交换病”,应以“物产证券”治疗“交换病”。所谓“金代值”,就是以金银作为货币,人们手中的产物,都需要先换成金银,才能再去购买其他生活所需的商品,由于生产金银需要费用,政府不能无偿取得,政府手中没有金银就不能接受人民的物产,物产滞销,人民就失业。他把金银充当货币当做一种交易病,治疗这种病症的处方是实行百物本位的“物产证券”。

物产证券者,政府收购若干物产,即发行若干证券;再将此种物产售于消费者,就收回证券。实行物产证券后,金银在国内就失去交易媒介之效用,多则有益,少则无损,其核心观点是取消“金代值”,即黄金非货币化。其政策目标是货币发行以将要兑换的商品为货币的发行准备,购物发券,收券售物,建立物产本位的货币制度。

2 阎锡山金融思想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2.1 阎锡山对货币制度的最初认识与早期实践

阎锡山早年曾随其父阎书堂经商,发行钱贴子,搞金融投机,由于现金准备不足,招致挤兑破产,使他对货币的威力有了最初体验。1911年辛亥革命,太原军民起义,阎锡山印制“军用券”充抵军饷。军用券无法流通,导致娘子关士兵哗变,阎锡山向祁县渠家强借白银三十万两,派人持银前往兑换,才稳定了军心,这使得阎锡山对货币准备金制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2 民国初年的划一币制改革实践

清末民初,山西境内的货币非常混乱,阎锡山主政山西后,进行了“划一币制”改革,规定“凡山西境内商民交易,一律周行银元、铜元。”“此后放款借款,均用银元、铜元,不得行银两及制钱。”确立了以银元为主币、铜元为辅币的银铜复本位制。后来又规定“本省境内除中国银行、山西省银行经国府、省政府分别令准发行纸币外,其余公私商号一概禁止发行。”取缔了形色各异的“钱贴子”。划一币制改革使阎锡山加深了对货币制度的思考。

2.3 中原大战前后晋钞的起落

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阎锡山势力的扩张,同时由于币值稳定,山西省银行发行的晋钞不断流向外省,省银行被迫不断增加发行量,由1917年的6万元迅速增加到1929年的1300万元,其发行额远远超过发行准备,但物价并未就此上涨,1929年12月晋钞与银元的比价仍是1∶1;然而,随着中原混战的展开,开始超经济发行,发行量骤增为9600万元,钞价陡然而降,1930年10月阎锡山战败时,晋钞与银元的比价降为13∶1;晋钞尾随着败军涌回山西,1931年1月晋钞与银元的比价再降至30∶1,顿时物价飞腾,晋钞停兑,几如废纸。货币制度成了阎锡山避居大连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2.4 “物产证券”理论从酝酿到成熟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俄经商的10000多山西商人被驱逐出境,返晋的旅俄商人对苏俄政策加以渲染和攻击,此事件对阎锡山触动很大,阎遂于1921年6月21日召集学政各界和“社会贤达”举行会议,进行时局讨论,命名为“进山会议”。此后形成每周两次的例会,至1923年10月终止,形成200余万字的《进山会议录》。“进山会议”讨论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方方面面,其中关于金融问题,阎锡山认为资本主义弊端在于“资本生息”“金银代值”,为其后来形成黄金非货币化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1930年阎锡山下野后,曾一度避居大连(1930.12—1931.8)。在此期间,他请中外学者给他讲课,其中有资产阶级学者,有马列主义学者,还有维护孔孟之道的老先生,使其“物产证券”的黄金非货币化思想进一步系统化。1932年阎锡山再度上台后,继续展开“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的讨论。一些对阎锡山思想感兴趣的学者们也从各地会聚阎处,参与他的理论研讨。在每次研讨中,都留有详尽的记录和问题解答,最终于1936年形成了体现他货币思想的《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一书。

3 阎锡山金融思想的影响

3.1 1932—1937年支持经济建设的实践

1932年阎锡山二次上台后,即着手实践他的“物产证券”理论。第一,改组山西省银行。发行新省钞,以1∶20的比价收兑旧省钞;重新拟定银行章程,将银行性质改为“官营民监”,银行信用逐步恢复。第二,创立“四银行号”。阎锡山二次上台后,为了韬光养晦,提出“造产救国”口号,编制了宏大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简称《十年建设计划案》,1932年制定,1933年施行)。为筹措建设资金,阎锡山在重组山西省银行的基础上,又开设了绥西垦业银号、晋绥地方铁路银号和晋北盐业银号,都拥有货币发行权,与重组后的山西省银行并称为“四银行号”。第三,设立四银行号实物十足准备库。为推行“物产证券”理论,阎锡山于1935年设立了四银行号实物十足准备库(简称“实物准备库”),以包括贵金属在内的所有商品作为四银行号的发行准备,其原理是发行货币必有商品入库,回笼货币必有商品出库。实物准备库还承担着储备物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活跃市场的功能。“当时,小麦价每石五元上下,棉花每百斤十几元。这一次买粮棉,即对市面投放价款二三百万元,在当时市面死滞、周转不灵的情况下,这一大规模的购买,反而大大活跃了市面。也没有因大量购买而使物价波动,都是以一个价格成交的。” 到抗日战争前,“四银行号发行纸币八九百万元,实物准备库的物资储备已到一千万元以上,可以说还超过了十足的实物准备”,保证了新省钞的发行与兑现。1932—1937年,阎锡山以110万元银元作资本,经过短短5年的经营,建成了铁路960千米,创建了采煤、冶金、电力、化工、机械制造、纺织、造纸等轻重工业,总资产达2亿银元。到1936年,全国2826家最重要工厂共计资本3.129亿元,山西的西北实业公司33个厂0.22亿元,占7%;全国机器业377个厂,资本870万元;西北实业公司10个厂,资本524万元,占60%;每厂平均资本52.4万元,是全国平均资本2.3万元的22倍。产业工人方面,全国为40.6万人,西北实业公司1.9万人,占全国4.6%。其中机器业工人全国1.7万人,西北公司0.9万人,占40%。生产效率方面,南京中央机器制造厂资本310万,年产值226万元;西北机车厂等9厂资本538.7万,年产值352万。南京温溪造纸厂资本450万元,年产纸12250吨;西北造纸厂资本45万元,年产纸3360吨。阎锡山的“物产证券”理论使山西省银行在缺乏现金准备的情况下,通过物产准备发行货币,既维护了省银行的信誉,又启动了晋省金融,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支持,使山西迅速从中原大战后的危机中走出来,并且领先于全国。

3.2 对世界各国现行货币制度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爆发了美元危机,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随之《牙买加协定》废除了黄金条款,美国也不再公布和调整美元的含金量,黄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普通商品。而阎锡山黄金非货币化的思想和实践,较此早了40多年。国际汇率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的“购买力平价说”认为“两国货币的兑换率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力比率。”也就是说,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它所代表的商品的价值。在我国,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关于人民币是否为金本位的争论还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话题之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关于货币本位的争论逐步销声匿迹。就人民币的发行来看,人民币自诞生之初就没有规定含金量,其发行原则之一是经济发行,“发行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即人民币发行要与国家商品总量相适应,货币的发行和回笼意味着国民经济中商品名义总价值的增加和减少,这无疑证明了阎锡山“物产证券”理论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李茂盛.阎锡山大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3]牛仁亮,令政策.山西省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阎锡山与山西省银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周升业,孔祥毅.中国社会主义金融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6]《国际金融学概论》编写组.国际金融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7]杜任之.阎锡山《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研讨经过[G]//山西文史资料.太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21-46.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上一篇:以学科特色和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流通领域专业... 下一篇:室内自动消防设施在消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