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的大生意

时间:2022-10-13 02:54:52

小时代的大生意

去年中网,李娜与莎拉波娃的高人气对决,吸引了近万人前来观赛。比赛中一些球迷大呼大叫的不文明行为,惹怒了李娜,她要么摊开双臂大声说着什么,要么走下场,向主裁抱怨现场观众的喊声干扰比赛。莎拉波娃却表示,自己早已习惯这样的场面,“球迷的举动不会对我有太多影响,我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比赛之上,在对手的主场打比赛,我能理解球迷的一些行为。”

2010年的澳网,与费德勒同在四分之一半区的6号种子俄罗斯的达维登科状态甚佳。这个俄罗斯人曾连续两次击败费德勒。有俄罗斯记者问费德勒遭遇达维登科时会不会感到“畏惧(scare)”,费天王报以一笑,回答道:“scare可不是什么好词,我不喜欢这个词。不,我不畏惧他,我不畏惧任何人。”俄罗斯记者不依不饶地追问:“那么是害怕(fear)?”费天王笑着说:“不,我也不害怕他。我只是尊重他,我期待和他的比赛。”

一个职业球员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观众、对媒体负责。商业化的网球赛事其实是个产业链,球员比赛是市场供给方,球迷是市场需求方,媒体是连接这种供求关系的渠道。一个真正职业化的球员应该懂得尊重这一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哪怕其中有不完善的地方。

李娜情绪屡屡失控 其实双方都有责任

伦敦奥运会后,帮助海宁拿到七座大满贯奖杯的阿根廷人卡洛斯成为了李娜的教练,虽然两人之前并无太多接触,但卡洛斯上任没多久就指出了李娜的不足之处——在场上的情绪管理是其需着重提高的地方,但对于李娜来说,场下的情绪管理也同样重要。

李娜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火爆,那就是童年时代父亲的去世,让她变成了刺猬,身上有刺不是为了攻击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人们非常理解她。但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拥有一段难以释怀的过往,不能拿它当做发泄和伤害别人的借口。

另一方面,我们球迷、媒体恐怕也有责任。当只有一个李娜代表中国走在网球职业化的最高端时,我们总认为李娜在职业赛场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中国网球职业化能否取得新突破的标志。这让李娜一旦面对国内媒体就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也就是说,国人对于李娜的期望,不仅是一个成功转型为职业球员的明星,更是破除体制的探路者。问题是,李娜只想做个职业球员。

国人的期待与李娜的自我定位并不对等,这就形成了李娜一次次发飙,表达自己的不堪重负。国人则一次次容忍她的每一次发飙,以图继续保持对她无限的期待。直到这次,双方谁都难以忍受。

五年前当郭敬明的《小时代1.0折纸时代》出版时,没人怀疑这又是一部评论两极分化、市场走势强劲的作品。这样的情况在郭的作品问世后实在司空见惯,他的粉丝们也不会觉得意外。之后,这位影响力早已蔓延出青春写作范畴,备受争议又极受追捧的作家牢牢保持着由此前几部作品以及《小时代1.0折纸时代》集聚起来的人气,办杂志、做MOOK(杂志书)、签作者、搞出版。当然,最重要的是把“小时代”所形成的品牌做大做足。一本接一本写过来,《小时代2.0虚铜时代》《小时代3.0:刺金时代》……书的销量自然可观,带着粉丝们读得欲罢不能,醉心在作者营造的“小时代”里,静候随之而来任何与之有关的衍生产品。没错,就是产品。出书、销售自然是市场行为,纵然图书有其文化属性,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销售规律对图书而言基本适用。抛开其作品的文学价值、社会责任感不谈(似乎那是一笔糊涂账,评论界和粉丝们多少都有点一边倒),仅就自我经营、宣传推广、多元开发这些层面来讲,郭敬明在其作家身份之外,确实是一位精明、得体、果断、野心勃勃的成功者。这份成功无疑在根据其小说原作自编自导的电影《小时代》公映后达到一个高峰,目前这个高峰显示的票房数以亿计。也许这不是他唯一的高峰。据媒体报道,《小时代》的电影续集三部曲已在计划之内。想想那些看过小说、也看过电影的粉丝们,他们可是未来票房的绝佳保证。既然热门电影带动相关图书热销的规律每每显现,已经陆续热销了好几年的若干本“小时代”系列图书随之借力市场升温也就在情理之内。

书店、网络书店们也不会坐视电影票房如此火爆而无动于衷,实体店在醒目位置码堆、网店在页面上凸显,多本“小时代”系列小说,再加上电影的副产品《电影全记录》,足够热闹一阵子了。效果一目了然,不少图书销量榜上不仅有“小时代”系列图书,而且不止一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除了出书、拍电影,可以预测郭敬明不会就此止步。接下来让粉丝们甘愿付出的会是什么?玩具?动画片?网游?“小时代”系列图书上市时不乏负面评论,《小时代》电影公映后的负面评论不仅数量多、影响大,而且内容更“凶猛”。

在电影艺术层面对此加以评判之外。有些评论甚至上升到担心片中情节和片子的格调摧毁年轻粉丝三观、教坏小孩子追求物欲盲目拜金的程度。郭敬明在某些公开场合对此略有回应,却少有正面反驳。其实在信息交流和获取手段如此丰富的今天,年轻粉丝在看书看电影的时候受些影响难免,但这种影响是否能大到触及灵魂、颠覆三观的程度还真不好说。每个人都有爱做梦的少年时代,可每个少年都会长大,面对人生日趋务实。郭敬明只是非常精准地把好了他的粉丝们的脉,他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怎样的文字和什么样的画面可以打动他们。而他,就是烹饪这些文化消费产品,让受众大快朵颐的那个厨师。他未必乐意下一盘多么大的棋,去触及和改变一代读者的口味和审美,或者说,在商言商,他考虑更多的是越来越细分的文化、出版市场。很难说一个人在少年时代放学后结伴去吃麦当劳,长大成人后就不懂得菜系的好。对于市场而言,在不触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存在的就有其道理。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恐怕也无法承载提升青少年文学修养、审美品味、社会责任感的重任。这只是青春小说的、偶像电影的一个新门类——粉丝小说和粉丝片。他只负责让潜在的粉丝们觉得满意了即可。那些痛心疾首的书评人、影评人和郭敬明、粉丝们并不在同一个交流频道上,他们生的不是同样的气,着的也不是同样的急。归根结底,“小时代”只是一桩大生意而已。

上一篇:直面形势 克难攻坚 下一篇: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