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刺血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3 01:45:07

中医刺血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92-02

刺血疗法又称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毫针、梅花针或用刀具刺破躯体的一定部位,放出一定量的血液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法应用广泛 ,简便安全 ,且疗效肯定,在民间广为流传。可治多种热证、实证、痛症及皮肤疾患等病症。中医刺血疗法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五十二病方》。清代名医叶天士先生,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等观点。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对于顽痹痼疾因“久病入络”而出现瘀血阻络而至闭阻不通者,治疗上因以通为用,以通为主。务必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所以说络病必兼血病,络病以活血为法。

近年来对刺络放血疗法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血液系统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刺络疗 法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代谢加快,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改善微循环和血管功能,有利于排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并使机体的有益物质及时补充到血液循环中去,促使机体重新建立内环境稳态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通过改善微循环,还可以阻止炎症过度反应和促进炎症的恢复。

2 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一方面因针具对血管壁的刺激,导致在低级中枢水平对疼痛信息产生抑制;另一方面局部放血后排出致痛物质,减轻疼痛。

3 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激发体内的防御功能,增强免疫力。

中医刺血疗法可用于近百种病症的治疗。其不仅可以治疗各种急慢性病,主要用于一些瘀症、寒症、热症、痹症和萎症等,如腰痛、坐骨神经痛、头痛、眼痛、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小儿惊厥、高热、痛经、高血压、神经性皮炎等。对许多疑难病,沉疴痼疾,奇病怪病常有神奇疗效。运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疾病,一是要辨证清晰。虚寒之证、孕产妇及有自发性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使用;二是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三是虽经辨证适合使用刺络放血法,也要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解除患者的紧张、畏惧心理。如果操作前或操作时发现患者有面色发白、唇青、出汗等紧张现象时要立即取消既定的治疗方法而改用它法,切不可勉强刺络放血而变生它故;四是手法宜轻、浅、快。一般而言,新病、实证、热证、体质较强的病人,出血量要大,反之则较少。同样,针刺放血时机的选取也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强弱酌情而定。尤其是中风急救,要在详辨的基础上慎之又慎,切不可用于缺血性中风如脑栓塞;五是本法不宜作为常规、长期治疗方法,急诊隔天一次,一般一周一次,治疗三次效仍不显,应考虑换用其它方法,以免延误治病时机,或同时考虑使用其它方法。此外放血后要注意休息,避免患处感染。有下列之一者均不宜应用刺血疗法:1.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2.血管瘤患者不宜用放血疗法;3.过饥、过饱、醉酒、大汗、过度劳累禁用放血法;4.贫血、低血压、孕期及产后均应慎用放血疗法;6.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禁用放血法;7.严重的心脏病患者禁用放血法。

对针刺部位的选择,古人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如 “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一般遵照如下原则 : 循经选穴、局部选穴和经验选穴。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灵活选穴,而不要拘泥于选穴原则。最常选用的穴位有 : 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尺泽,腰背部的腰俞、腰阳关,下肢的委中、委阳、阳交,还有手背部和足背部的穴位 。除此之外,现在临床常用四肢末端的十二井穴、十宣治疗中风初起、高热,太阳、攒竹、印堂等穴常用于头痛、偏头痛的治疗,商阳、鱼际、少商等穴用于咽喉部疾病的治疗,背部反应点、丝竹空、太阳等穴放血治疗外眼疾病,球结膜放血治疗角膜溃疡,特别是耳尖、耳背放血治病历史悠久,在民间广为流传。本人曾治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腰痛痛势较剧,有如针刺。曾行针灸、推拿、药物外敷及口服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在征求患者意见及做好皮肤消毒等前期准备工作后予以腰部压痛点及患侧委中穴刺穴加拔罐放血,术后即感痛势明显缓解,治疗3次后疼痛解除。

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使气滞血瘀的一系列病变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放血与针灸、推拿、拔罐均被称为绿色疗法。其安全无副作用的特性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作者单位: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新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一篇:针灸辩证施治治疗抑郁症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鼻疖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