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时间:2022-10-13 01:32:3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摘 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表达。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更是一种科学生活的能力。“做中学”在本质上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不局限于单纯的操作层面的“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并掌握知识的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关键词:做中学;生活原型;动手操作;参与探索

“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大师杜威的教育主张,20世纪上半叶不仅风靡于美国,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他认为应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是让孩子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注重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动脑发现,重视孩子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他们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表达。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更是一种科学生活的能力。“做中学”在本质上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不局限于单纯的操作层面的“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并掌握知识的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做中学”呢?下面就结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这节课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做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蕴含着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育要想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教师必须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

如本节课我是这样教学:首先我出示了两个长方体纸盒,一个打着漂亮的包装,一个不打包装,问学生喜欢哪个?让学生体会包装在实际生活中很有必要。紧接着我会出示问题“我要把没有包装的这个长方体纸盒也包装的漂漂亮亮的,你觉得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会结合生活实际联想到需要考虑包装纸的大小、颜色、如何节省纸张等因素。

这样利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不但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觉得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也能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更重要的是要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儿童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离不开直观形象和动手操作。教学实践也证明,动手操作能促进思维的活动,动作的内化。因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可以有效地促进认知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不断的“做数学”,就可以不断的获得经验,不断地以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建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自主探究部分,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打算在母亲节时将两盒保健操磁带包成一包送给妈妈,让学生采取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两个长方体学具摆一摆,看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摆出了三种包装方案,并且通过计算很快得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将两个大面包装在一起最节约包装纸,或者说重合的面积越大,越节省包装纸”。为了让学生判断三盒磁带包装时怎样最节省包装纸?因为有前面动手操作的经验,学生利用数学中迁移的方法很快直观的判断出也是将4个大面包装时最节约包装纸。

三、让学生在参与探索中做数学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就是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将四盒磁带包装怎样才节约包装纸?前面探索出来的结论是否成立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并说出小组的方案。通过学生新旧知识的碰撞,他们会发现“6大面重合”和“4大面,4中面重合”无法再直观比较,需要计算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然后引导计算比较六大面重合(方案一)和四大面四中面重合(方案四)时的表面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分析,在交流和讨论中发生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包装时如何节省包装纸的问题理解的更深刻,更透彻!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动手动脑,才能心灵手巧。”可见“做”的重要性。当然“做中学”的运用不仅于此,在内容上我们还要做得“精”,在形式上要做的“实”,在过程中还要做的“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数学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做中学”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学生的积极性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但是如何把“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而且有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将它作为迎合听课人的心理或追求短期效应的功利性手段,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必须在新理念的引领下进行实践、反思。最终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性,总结数学的规律;学会用数学。我想这都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顾立军;让学生学自己的数学[J];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01期

[2]王春琴;;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J];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2006年08期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教育 下一篇:浅谈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教学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