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歧视

时间:2022-10-13 01:23:06

浅析社会歧视

摘要:作为不平等现象而存在的社会歧视,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冲突等问题。社会歧视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重叠性和复杂性。现有的制度与传统是歧视产生的刚性与柔性的条件;资源与经济是社会歧视产生与存在的隐性条件。从反歧视法律、法规的建立;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健康人格体系的构建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反歧视社会网络的建立。

关键词:社会歧视;特点;实质;反歧视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19-02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歧视作为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一直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产生和存在着。社会歧视地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和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问题等。

一、社会歧视的概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歧视的定义为:“所谓歧视,简言之,指不平等地看待。”[1]国际劳工大会第四十二届会议通过的《歧视(就业与职业)公约》(第111号公约)指出,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把歧视定义为“由于某些人是某一群体或类属的成员而对他们施以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2]。吴忠民从社会学的角度把歧视定义为“不是以能力、贡献、合作等为依据,而是以诸如身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所区别的对待’,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其结果是对某些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造成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3] 综上所述,由于对歧视的界定标准的模糊以及缺乏法律上的参照,目前学术界对于“歧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本文对“歧视”的定义为“歧视是指任何人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其他人或事、基于自觉或不自觉原因基础上不平等对待的行为” 。

二、社会歧视的特点分析

总体来看,社会歧视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重叠性和复杂性,即两种或多种社会歧视由于产生原因的相同或表现形式的相近而具有重叠性。如就业歧视和农民工歧视,产生的原因中都有来自户籍制度的限制,因此就业歧视和农民工歧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另外,社会歧视表现形式的重叠性也体现在一种社会歧视在现实中具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地域歧视可以具体的表现为就业歧视、语言歧视、文化歧视等方面。

社会歧视的复杂性也体现在产生歧视问题的根源上,即歧视的产生不仅仅是每个社会个体的行为偏见,这其中也有制度层面、人的思想层面的深层次的原因。社会个体之间虽然是作为歧视互动两者的最直接的行为主体,但这并不代表歧视是一种单纯的个体行为。个体的歧视表现是集思想、意识与行为的综合统一体。

同时,尽管社会歧视以性别歧视、就业歧视、地域歧视、语言歧视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但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多种表现形式的社会歧视同时也可以依据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划分为显意识歧视和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歧视。歧视的表现方式在现实中既有具体的行为方式的一面,也有抽象的思想意识的一面,因此,对于歧视有无和歧视深浅程度的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三、社会歧视产生的实质分析

1.制度与传统:社会歧视产生与存在的刚性与柔性条件。在林林总总的歧视背后,现有的制度与传统是歧视产生的刚性与柔性的条件。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包括: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立与存在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但是,制度在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的同时,不同的制度作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等原因制度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在不否认制度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的同时,制度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歧视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与制度作为歧视产生的刚性条件相对应,传统是歧视产生的柔性条件。不可否认,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留下的大部分是精华,但仍然存在着与时展相悖的思想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的条件就促成了歧视的产生。最典型的代表为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养儿防老”等性别不平等思想的存在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对人们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人们思想意识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隐性歧视的产生多与传统思想相关。

2.资源与经济:社会歧视产生与存在的隐性条件。社会歧视产生与存在的最根本的根源,在于社会的资源是稀缺的。人具有社会性,对资源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增加的,因此,相对于人类而言,资源是有限而稀缺的。对于资源掌握的多寡外在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经济,因此,在歧视背后有一条隐性的线索,即经济原因是导致歧视行为或歧视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和根本的原因。这一点在地域歧视和对农民工的歧视上表现最为明显。另外,城乡歧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可以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来进行解释。

四、构建反歧视的社会网络

1.反歧视的政策、制度的建立。西方法治国家对反歧视问题相当重视。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方发达国家反歧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1860年美国内战的结果是废除了黑奴制,从而终结了对黑奴的歧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反种族歧视和妇女要求平等权的斗争促进了美国人权事业的进步。英国、法国、德国等一大批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种族歧视和妇女平等权利运动,并取得重大成果。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部关于反歧视的法律规范,而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反歧视法。2000年欧盟甚至还出台了一部适应于十几个成员国的统一的反歧视法案。在中国有必要建立一部基于人权平等思想的反歧视法,并最终协调各方建立一套完善的反歧视社会机制。

2.从社会层面入手构建反歧视的社会网络。首先,完善家庭功能、推动反歧视社会网络的建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经说过,血族关系、家庭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是对社会制度发生制约作用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环境,家庭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抚育、支持作用,而家庭对成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功能上 [4]。而打破重男轻女思想的关键就是要建立“重生更重养”的思想意识,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即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其次,要加快农村社区发展、促进反歧视社会网络的建设。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一种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开展科普、普法、思想道德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宣传教育的阵地;经常组织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等。

3.从文化层面入手构建反歧视的社会网络。首先要促进优秀文化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文明发展阶段,文化经济的迅猛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阶段的来临。在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经济阶段是自然力,工业经济阶段是资本和机器,文化经济阶段则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5]由此看来,在反歧视的建设中,发展经济建设只是基础和必须阶段,文化的建设也是必须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民风民俗、话语体系、文化心理结构的集大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文明的良好氛围,为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民族和睦、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创造条件 [6]。

4.建设健康的人格体系。在反歧视社会网络的建设中,还需要从微观方面和内部来加以考虑,也即从个人层面入手,在反歧视社会网络的构建中,完善健全的人格体系是最重要的。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格是一个人个性的基础,是一个人性格的特点,是一个人外在行为的倾向性,也是人内在的整体性。概括起来说,人格是一个人内在外在的辩证统一。人格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和多侧面性以及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等特征。黄希庭认为,人格,即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7]。健康人格体系的建立在反歧视社会网络的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形成健康的人格,则在生活中往往会采取消极和逃避的态度,不敢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因此往往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71.

[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06.

[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77.

[4]易法建.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8,(4):34-38.

[5]丹增.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J].云南艺术,2007,(5):101-102.

[6]马雪娟.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社科纵横,2006,(6):7.

[7]黄希庭.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责任编辑 王晓燕]

上一篇:提高执政能力 巩固执政合法性 下一篇:新加坡廉政建设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