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型”财会人员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3 01:09:56

“管理型”财会人员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当前我国传统的“做账型”财会人才已经相对过剩,而能协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有效经营管理决策的“管理型”人才却处于奇缺状态。针对灵活多变的管理环境,塑造更具创新能力的新型“管理型”会计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管理型财会人员综合能力培养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管理型"财会人员 综合能力 管理学 教学设计

一、财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从我国财会人才培养来看,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财务人员供大于求,需求呈现疲软态势,而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却相对短缺。会计教育机构、学习会计以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清醒认识"做账型"会计已经日趋饱和,辅助决策的"管理型"会计却是供不应求。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高校应该培养具备极强创新管理意识与创新管理能力的会计专业人员,能够通过设计和评估企业流程,监控、反映、报告和预测企业经营成果,执行和监控企业内部控制,收集、分析和整合企业信息来实现驱动经济价值的目标,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良好运转、规避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当前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技术性与综合性相融合,其综合性要求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相一致;其技术性包含两个层面:会计语言转换面和会计信息生成面。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生成将全面信息化,完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因此,会计信息生成面将不只限于会计专业领域,而是全面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会计专业的技术性只剩下会计语言转换面的技术性,其核心能力是会计语言转换能力。

当前,无论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会计教育都过于强调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活动围绕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训练展开,人的基本素质熏陶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被淡化和忽略。同时,在注重知识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忽视了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的培养。这些矛盾在当前的会计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反映人的综合素质,更是建立在综合素质之上。一个综合素质不高的会计专业人员,不可能从整体或全局去把握经济业务事项的内涵,也就不可能具备经济业务事项的透视能力。

三、财会人才综合能力分析

(一)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是人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更新与创新迅速,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学校教育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绝大多数的知识获取在于继续学习,需要终生学习。另外,高级会计人才不仅需要精通财会业务,还需要通晓市场规则、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获取这些知识需要长期学习、不断积累,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达到更高层次,成为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二)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与人沟通、协调的技巧与能力。首先,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充分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积极参与经济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善于表达、沟通,及时、准确地将相关信息和自己的思想、观点传递给相关各方,以取得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其次,在复杂经济业务事项的分析与会计处理过程中,需要其他部门或人员的配合与支持,利用其他部门或专家的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级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在跨国并购、投资、融资等国际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人际技能已经成为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组织技能

组织技能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它强调团队精神。首先,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部门不再是孤立的管理部门,会计信息系统也不再是独立系统,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会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其次,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创新、交易创新日益迅速,企业交易日趋复杂,新业务、新问题不断涌现。在这一环境下,复杂会计事项处理、新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同行交流与合作,同时还必须加强同其他部门、其他行业甚至国际间的横向协调与合作。缺乏组织技能和团队精神,将不能胜任新环境所赋予会计的新职责。

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敏锐的经济政策与形势的洞察力,能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等。

四、“管理型”财会人员综合能力培养教学设计思路

(一)《管理学》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

1.理论教学内容设计。管理理论部分分为管理基础理论和管理应用理论。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是揭示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多追问“是什么”和“为什么”,是从哲学层面上对“管理”进行思考。认为管理的基础理论包括四个方面:人性假设理论;资源配置问题;管理的度量标准问题;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关系,是管理的基本的、前提性问题。如果缺乏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管理的技能,因为管理技能不同于技术性、操作性技能,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操作标准,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式。笔者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体验、若干企业咨询案例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学生管理技能学习和训练的切入点应该是“管理基础理论”,而不是直接学习具体管理工具和方法。这四方面是解释各种管理现象的一把“钥匙”,如果缺乏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将无法分析问题,更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当然,这些理论对高职学生来说,“够用”即可,应该讲得通俗、简单易懂,让学生“听明白”而后能够有所“悟”。

管理应用理论主要阐述的是如何去做管理工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职能。本课程主要介绍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部分内容基本上都是管理实践应该遵循的原理、原则,管理工具与方法。这部分内容很实用,应该在学习“管理基础理论”之后进入“管理职能”的学习,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训练。

2.实践教学内容设计。(1)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具体学习或工作任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模拟和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中进行训练,贴近实际、激发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管理技能;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面貌和严谨的工作作风。(2)实践教学设计思路。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系列化、层次性的教学环节,各环节之间连贯支撑、循序渐进;每个理论教学模块中均有若干次实践教学,使掌握知识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的管理基本能力,对形成职业能力有较好的支撑与促进作用。(3)实践教学内容的“5+1”。“5”即每章有5个实践训练模块:思考讨论、纸上谈兵、动手试试、企业调研、综合实践。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提升学生的素质与技能。在“听明白”管理理论后,能够“想明白”管理问题、“说明白”管理现象、“做明白”具体管理任务,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1”,即大型“企业跟踪”项目贯穿课程始终。本课程第一次课结束后,组织若干实践小组,选择本组成员亲人、朋友所在的某一个企业作为跟踪目标,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对目标企业进行相关管理方面的调研。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策略主要有:(1)“二八原则”。理论部分的教师讲授占管理学内容的70%-80%,案例分析以及关键知识点的课堂讨论占总课时的20%-30%;70%-80%的内容要求集体备课统一讲授,其他内容允许教师发挥个性,讲出自己的特色。既保证总体上必要的知识点没有疏漏,又能培养不同教师的独特讲授风格。(2)化整为零、逐步递进、从无序走向有序。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对企业和管理的感性认识,不适合对学生直接讲理论。所以,在讲解这门课时,将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常识,建立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之后系统地进行讲解和全面的训练。通过逐步递进的讲解,能够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经典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复杂的实践问题中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权衡应变、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难以简单通过"知识"的学习就能获得的,而案例所提供的是一种近似(模拟)实际的描述,其答案并不唯一,故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发挥个人才能。本课程在“纸上谈兵”模块一般提供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由教师给出案例剖析思路,进行分析提示,从而引导学生的管理思维;第二个案例由学生自主进行分析。

3.灵活的作业形式。根据章节考核点,采取案例分析报告、争议问题分析、实务解决方案、收集管理问题、论述题等多种形式,目的是既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知识点,又调动其作业兴趣。“管理无定论”,在课堂上把一个管理实践问题提出给学生,让他们思考如何去做,并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不仅吸引学生的眼球,加深对所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克智,王辉.会计专业核心能力及培养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郭均英.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3.许萍,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当代财经,2005,(11).

上一篇:回归文本平淡是真 下一篇: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