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时间:2022-10-12 08:44:32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艺术就可以使语文课堂显得有声有色,有序有效。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教法古板,不求思索,不求进取,因此出现不少提问的误区。新课程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课堂提问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的方法。课堂提问方法是课堂艺术的核心。只有善问、巧问,课堂提问艺术才会大放异彩,学生才会受益匪浅。

[关键词] 课堂提问 艺术 误区 方法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方法是课堂艺术的核心,新课程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有位教育家认为:“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还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并充分利用教学提问这一重要环节和功能,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只看重自己的教,不知道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这个道理。因此,课堂教学变成了只追求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形式。他们对课堂提问艺术不加重视,不去探索,以致不能成功地诱导启发学生,出现不少课堂提问的误区。主要表现在:1.问题简单化,毫无思考的价值。如有些老师喜欢这样提问:“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行不行”、“美不美”、“对吗”、“好吗”等。这样的提问不但没有价值,而且还会促长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会养成无须经过深入思考甚至根本不思考就随意回答的习惯,没有去深究问题的实质,思维训练成为一句空话。2.提问模式单一化,缺乏新意。无论那篇文章,无论何种文体,提问时喜欢走老路子。“本文可分为几部分?”、“某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等,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使本该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为求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立即要求作答,学生由于思考不成熟而默立无语,结果是老师自问自答,这样只会使提问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4.提问面过窄,只顾优生,忽略差生。课堂成了优生的表演课,差生成了旁观者,他们无法参与到教学中来,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只能消极等待,最终导致思维能力衰退。课堂也因参与面窄而缺少活跃的气氛。5.提出的问题难度偏大。个别教师无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提问题难度太大,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结果产生课堂的“冷场”现象。课堂成了教师自导自演的表演课。

以上种种提问的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势必将教学引向举步维艰的怪圈。因此,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探索,不断创新,下功夫提高课堂提问水平成了当务之急。

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想问得开窍,问得妙,要想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

一、想象法

就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时,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学习《犟龟》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的盛况描述出来。”学生在描述前,又可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作品本身的空白,使教材潜在的内容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或主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绕道法

就是针对教材内容提问时采取直题曲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作答。这种问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果所提问题太直太露,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思维的“跳越”。如教学《一面》一文中写道:“哦,您,您好就是……”,分析这句话时可提问:“作者话没说完就停止了,是不是作者不敢肯定面前的这个人是谁?”学生答:“鲁迅当时处境危险,为了鲁迅的安全没有道破”,老师接着提出关键问:“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鲁迅怎样的感情?”学生有了前面的启发,就会幡然醒悟:表现了作者机警的性格和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关心之情。这种通过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但利于激趣砺智、增加思维含量,有时甚至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逆问法

又称倒问法,即不从正面提问,而从相反的视角切入,故唱反调。以激活学生思维。如《三峡》一课末段写道:“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正面提问为:“末段引用了渔者歌词有何作用?”,而逆问则可设计为:“如果将该句删掉或不用歌词来表达,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种问法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逆问如“平地起波澜”,所提问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往往能令学生深思,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

四、故意出错法

教师在教授某一知识时,故意出错,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查出错处及错误的原因。这样,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思维活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平中见奇之效。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时,根据历届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在黑板上写了第三句诗“晴空一鹤白云上”,细心的同学马上发现问题,指出“白”字应改为“排”字,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利导,解释“排”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诗的含义。这样,往复几次,学生养成了根据字义句义来辨别字形的习惯,默写时减少了错别字的产生。

五、矛盾法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为解决“冲突”,就得开动脑筋,认真分析,进而分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了。如《荔枝蜜》一文,开头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后文又说:“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并在夜里也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老师问: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抓住了文章情感的突破口,会很自然地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有效地激活思维。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授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感情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矛盾法,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六、渐进法

对一些繁而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循善诱,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顺藤摸瓜,层层深入,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弄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如:要理解《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主题,可这样分层设问:(1)小说主人公是谁?(2)中举前,写了他什么事?中举后,他为什么喜极发疯了?这异常反应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范进的悲剧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吗?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设问,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容易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不失为“快乐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七、迁移法

学完课文内容,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适当地拓展,以达到巩固和运用知识的目的。迁移法是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而产生的一种方法,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方法。如学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我们学习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我们的家乡,好吗?”这样的提问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而且能把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在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同时这种提问能激发学生留心身边小事,养成勤于观察动手,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

八、表演法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法恰恰是这方面的体现。表演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象直观,形式自由,实用性强,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其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教《强项令》时,我先让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接着全班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这篇课文的大意大家都理解了吗?大家都说不成问题。接着我问:“大家能不能依据课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我从举手的同学中选出五位,让他们到教室外商议做好准备,五分钟后让他们上台表演,他们表演的精彩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之后,我请其他学生就刚才的表演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们争相作答,各抒己见。我顺势续问:“董宣是一个怎样的人?湖阳公主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光武帝为何不但不治董宣的罪,反而重赏了他?”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种方法很容易突破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利于产生亲切的情感体验。需要提醒的是,表演时不能贪图热闹,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九、对比法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而设疑,其目的是找出他们的异同点,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如教完《春》和《济南的冬天》后可这样设疑:同样是写景散文,他们在景物描写上又什么区别?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文章风格各具特色,描法也各有千秋,同时也为他们今后鉴赏其他作品和写作积累了方法与经验。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是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要“激活”因素,它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我们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和理念,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完善课堂提问艺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缤彩分层,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上一篇:如何转变初中新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下一篇:时代造就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