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糖人

时间:2022-10-12 08:38:50

她永远地留在了1985年,但整个世界仍在往前走。

1984年,省城电视台播映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11岁的我,在外婆家度暑假,无意中看了几集。开头没看到,一上来就赶上傻小子郭靖出了大漠来到江南,在街市上遇着一个小叫花。那小叫花衣衫褴褛,面目肮脏,却有着一双黑白分明的闪亮大眼,他告诉郭靖,他的名字叫黄蓉。

或许没有几个观众像我一样,没读过原著也没跟住剧情,完全没看出这个男孩是女子假扮。几集之后,真相大白,江边小船上琴韵婉转裙袂飘飞,小妖女惊艳回眸,那一刻我精准地感受到傻小子郭靖的心情:天啊,是女孩,而且是这么美这么可爱的女孩。

在那之前,我们已经开始接触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传》、《上海滩》、《再向虎山行》……男生们最时髦的是穿“陈真服”,戴“许文强礼帽”,女生们都喜欢梳冯程程的小辫,每个人都会哼“万里长城永不倒”,“老包啊老包,求你暂老包”……但是《射雕英雄传》,黄蓉,翁美玲,还是不一样的,她们来自一个更加虚幻的世界,清新、脱俗,美得不可置信。那双闪亮的大眼睛,娇俏灵动的神情,甚至那双长歪了的兔仔牙,都是前所未见的美,一颦一笑,都可爱得令人倾心。

回头想来也挺奇怪,貌似当时最迷恋翁美玲的,不是男生,大多数是和我一样的小女生。我们叫她“阿翁”、“蓉儿”,或者英文名“芭芭拉”,热烈地讨论她的美、她的爱,她的作品和人生……关于她的资讯,我们了解得并不多。没有网络,没有电脑,电视中没有娱乐新闻,报纸上的报道也很少。学校图书馆里有一份《中外电视》,算是报道港台娱乐信息最多的一份杂志,每一期新刊,全校的学生和老师都抢着看。我们从这些少得可怜的讯息中,知道了阿翁的身世、艺途,知道她在英国长大,专业是纺织设计,回港参加港姐选举落选,在电视台做过主持人,走红就是因为《射雕》这部电视剧。

她那时候是真红,就算在我们那个北方小城镇,她也是香港明星中的第一红人。那时候我们追星,主要乐趣是收集“不干胶”贴纸,还有黑白“艺术照”或是彩色明信片,每个贩卖的小摊上,都有整摞整摞阿翁的不干胶和“艺术照”。每版不干胶上会有很多照片,难免有重复,但不要紧,为了阿翁,我们不辞辛苦地买来整理交换。那些不干胶,都精心收藏在小盒子中,没几个人舍得撕开来贴用,直到现在,我还存有完整的几版。

但是,再红的艺途,再多的追捧,都没有用,她只要一个人的爱。

我们和她只共度了不到一年。第二年的初夏,她走了,开煤气自杀,年仅26岁。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用“天妒红颜”、“香消玉殒”等华美的词汇来渲染这场悲剧,但是就连年少的我也深知,死亡没有那么浪漫,死亡就是永远离开,不再回来。

成年之后,时过境迁,翁美玲的名字,已经不大见媒体提起,只是在一部分同龄人中,说到“阿翁”,还像一个温暖的暗语,是某种沟通心灵、触发一段记忆的匙扣。我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阿翁的全面资料,看到了当年的详尽报道,终于也大略明白当年被传得一塌糊涂的那段感情。我们曾经都很恨汤镇业,觉得他简直就是谋害阿翁的凶手,现在回头看来,却觉得这个男人相当不易,有胸怀、有担当。当年“五虎将”的第一把交椅、红透半边天的“玉面小生”,自阿翁之死便一蹶不振,不能不说是受了无谓的连累,但是这么多年,他从不主动提起,没有一句怨言。他还能怎样呢?别去追究放入棺木的那把夫妻梳了,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少注定的缘分。

阿翁永远地留在了1985年,但整个世界仍在往前走。她爱过的人,交过的朋友,合作过的伙伴,有的一直在红,越来越红;有的渐渐销声匿迹;也有的异军突起,从默默无闻到天下扬名……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化,整整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粤语歌、动作电影、武侠小说、TVB剧集,牢牢地植根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射雕英雄传》仍然那么受欢迎,重拍了一遍又一遍,各个版本的黄蓉层出不穷,到处都有争论:翁美玲、米雪、陈玉莲、朱茵、周迅、林依晨……哪个黄蓉最好?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像我,是不会跟你争论这些的。她们再好,与我无关。我心目中的黄蓉,就是那个黑眼睛兔仔牙的女孩,她陪我走过青春岁月,走过最为激荡的那段人生,她永远是唯一的、最好的,就像金庸小说里提到的那样,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糖人”。

(于林娜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上一篇:那些温暖的小事叫友谊 下一篇:小炕笤帚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