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业化进程三十年

时间:2022-10-12 06:15:06

江西工业化进程三十年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的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新时期承接产业转移策略效果明显,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但指导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江西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江西工业规模相对沿海发达地区尚有较大差距,且产业层次低下,研发投入不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工业发展的需求。展望未来,江西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改革,抓住产业转移与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机会,配之以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江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江西;工业化;改革开放;产业结构;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4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5-0005-06

对于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来说,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工业化都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纵览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英国用了100年时间最先走上工业化道路,德国、美国用了50年,日本是30年,亚洲四小龙是20年。我国自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政策,广东省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就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作为工业化进展相对落后的江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里有许多成就与不足值得我们认真回顾和总结。

一、江西工业化30年:战略困惑与探索

1978年的江西开始从“”的影响中恢复,但由于仍然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思维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双重影响,基本上是延续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经济的道路, “画好山水画,写好田园诗”。

到“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基于对省情的“两大优势”(农业资源和有色矿产资源优势)和“两个特点”(区位条件好、农业比重大)的基本判断,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把农业放在首位,围绕农业优势办工业,大力发展支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优势的发挥。在此期间,江西也开始对工业实行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的体制改革。

“七五”计划时期,江西仍然定位于我国一个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食品工业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地下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使江西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建材基地,使江西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江西在“八五”计划时期的发展战略中提出:把江西的经济大厦建立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打好农业开发总体战,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工业化。期间经历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推动,江西在六家国有工业企业进行转换经营机制综合改革试点。1994年初,江西又提出了“立足农业、主攻工业”的战略思路,开始从单一侧重农业推进的战略逐步转向“主攻工业”的发展战略。

在“九五”时期的总体战略构想中,江西主要是抓住京九铁路贯通和沿长江开发开放的机遇,以浙赣沿线为两翼,展开大开放格局。1998年以后,又提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试图在现代农业基础之上,主攻工业。

“十五”时期对江西来说不仅是新世纪的开始,更是工业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的开始。2001年提出了江西“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区域战略定位,并于当年12月明确了“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江西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此,江西经济发展完全摆脱了以农业和基础资源为依托的战略思路,江西开始走上一条以城市和工业园区扩张为载体、以大规模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全省经济也由此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新时期。

二、江西工业化30年:发展的一般特点

1、工业发展速度先慢后快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总体上呈现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1978-1991年,年均增长超过13%;第二阶段:1992-2000年,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5%;第三阶段:2001年开始至今,确定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这个阶段主要是政府引导市场化推动的工业化,工业年均增长近20%,一度在全国造成了所谓的“江西现象”。

2、工业发展战略逐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江西工业体系是在比较典型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发展面临的产业结构是基本以农业为主导,因此,受农本思想影响的痕迹比较明显,集中体现在对工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工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中。

30年间江西发展的战略思路逐步从“立足农业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把江西的经济大厦建立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转向“主攻工业”、“以工业化为核心”,准确抓住了江西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征和自身“工业化水平低、经济规模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收入与消费偏低、经济开放度不高”的主要矛盾,成功实现了江西发展由内向型、资源导向型战略,向外向型、市场导向型战略的重大转变,为江西经济发展走出低谷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3、产业结构逐步改善,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近年来,江西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工业结构从以重工业为主转向以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7.3%,第三产业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6:51.7:31.7。行业中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形成,明显改善了工业产业结构,为江西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如表1所示。

4、工业园区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10余年的发展,江西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了层级合理、园区互动、各种园区类型齐全的发展体系。目前江西96个工业园中,开发区有17个,占总数的17.7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园)8个;工业园77个,占全省总数的80.21%,其中科技园2个。一批特色工业园的崛起,成为我省工业园区发展、建设中的亮点,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力量。

5、承接产业转移策略效果明显

本世纪初,江西针对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与资本状况提出了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把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作为我省发展经济的阶段性重点。经过几年努力,这一策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如赣州市各工业园区的进园项目中,来自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和广东等东部省份的项目和来自港澳台及境外的项目占65%左右。鹰潭市工业园稍具规模的企业有60%以上是浙江引进的,贵溪工业园中浙江企业的比例甚至高达80%。

6、国有民营企业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逐渐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和外资、合资、个体等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增强工业经济活力、提高江西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2855.0亿元,增长16.3%,占GDP的比重达52.2%。

7、科学、可持续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意识开始加强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十一五”中对节能减排提出明确要求,江西工业发展中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加强,特别是全省重点耗能企业和大型企业万元工业能耗下降比较明显。

三、江西工业化30年: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西工业在实现快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发现这些问题对江西工业的今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战略思想偏差是江西工业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

江西发展自古就背负“江南鱼米之乡”的农业盛名,在建国以后也依然被国家赋予了跨粮食生产者的光荣使命,这成为影响江西产业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轨迹却是通过工业化走强国富民之路,及时抓住这一趋势,就可以乘势而上,否则就只有落伍。江西30年的战略思路转变,逐步从“重农”转向“重工”,为江西经济发展走出低谷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但也应看到,江西的工业发展战略思路是在实践中逐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成为江西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2、工业规模与发达地区比还有很大差距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江西与安徽在工业规模上类似,与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悬殊(图2)。

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江西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安徽的73%,相当于广东的38%;到2000年,江西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安徽的57%,相当于广东的8%,差距不断扩大。经过2000年以后的积极努力,到2006年江西工业总产值相对于安徽和全国的比重基本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但与广东相比,则仅为其10%,有所回升但仍然达不到1980年38%的比重(表2)。

3、经营水平低,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工业经济效益与国内的差距

从人均工业总产值的比较可以看到(图3),江西与安徽处于同一发展状态,与全国平均水平始终保持一定的差距,与广东相比则差距不断扩大。

4、产业层次低,仍然缺乏大品牌和大型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由于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从沿海产业转移至我省的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的粗加工产业及低端产业,诸如纺织、服装、水泥以及铜材加工等,甚至是污染型企业。江西30年的发展中曾经也不乏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如四特酒、无氟冰箱压缩机、照相机、拖拉机、汽车、新闻纸、电解铜、化纤、金圣烟等,产生了一批当时在全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优特新”产品。但真正能成为“老字号”或市场不断扩大的产品却很少,工业名牌产品此消彼长。这既是市场自然选择淘汰的结果,也是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5、研发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确定

从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到(表3),江西工业企业缺乏技术开发的冲动,反映出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没有带来很大的益处。这种发展状态与发达地区的创新冲动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预示着江西企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后劲支撑。

6、工业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日渐凸现

进入21世纪,全国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江西工业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随着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建成投产,省内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日趋旺盛,加上每年400余万人在外务工,我省劳动力供给总量很快就由一个输出省变为供给不足的省份,省内企业用工出现困难。除了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外,劳动力供给结构也严重失衡。有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以及专业管理人才,相对一般员工来说更加短缺。

7、城市基础配套跟不上工业发展的需要

城市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人才供给、信息传播、技术创新、交通物流、市场需求为一体,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新型工业化对城市上述功能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江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水平由2000年的27.7%提高到2006年的38.68%,以年均1.8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06年全国城市化率是43.9%(社科院研究报告),与之相比江西仍然有较大差距。城市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到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保有量以及技术信息的创造和市场开拓,成为江西工业化进一步提高的潜在障碍。

8、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这几乎是全国企业共同存在的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或企业规模较大的阶段往往出现资金紧缺的情况,中小型企业的资金紧张程度高于大型企业。江西由于2001年以来大量企业进入,生产流动资金紧缺的矛盾也日渐突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和紧缩政策的实施,建筑业、房地产等一些受到政策调控的领域,对银行资金依赖较大的企业及社会服务业、中小企业等流动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

四、江西工业化的未来:思考与展望

江西工业30年高速增长的成就是十分值得自豪的,在江西这样一个农业省份尽早实现工业化,既是提升经济实力的需要,更是提高江西人们生活水平和江西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以来,江西一方面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内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另一方面也开始面临国际国内新老矛盾的集中体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挑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进口和产品出口遭到更多阻力; “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等。国内外社会利益关系处理难度加大,江西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加大。如何从容应对这些问题,保证江西工业在和谐可持续的状态下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社会发展观的进步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社会逐步成形的过程中,我们对发展的认识也在逐步改进。在“发展=经济”的GDP的崇拜阶段,工业的增长被认为是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对高增长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结果必然是环境污染、资源滥采、生态遭受严重破坏。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通过宣言和行动纲要,特别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些观点对以往各种发展观的突破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我国,2004年春中共中央提出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工业化国家行列,就意味着未来20年世界工业化人口再增加一倍。虽然对经济增长可能会带来暂时的刺激,但对整个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则可能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为此,寻求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尽可能降低能源(石油)和其他物质消

耗,延长持续发展能力是江西工业必须选择的道路。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发展战略的指导作用

从江西工业30年的发展可以看到,战略思想是影响江西工业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思想观念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就会造成发展战略落后,制约工业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发展的战略思路逐步从“重农”转向“重工”对江西经济发展走出低谷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江西经济与周边省份的主要差距在工业,今后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也在工业,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是全省上下已经形成的共识。但是“主攻工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工业化,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如果只是为了工业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最终目的,则我们又将会因为战略模糊而延缓发展进程。

3、继续把大开放作为江西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力,带动本土企业的发展

江西是中部六省中唯一毗邻长珠闽三个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的省份。从2002年江西认识到自己的区位优势开始,江西已经利用这个区位优势实现了初步的崛起态势。从今后的发展来看,江西还需要更进一步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规模,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挖掘“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战略价值,高位嫁接国际国内工业生产力,推动江西工业化进程,实现包括体制、规划、产业、市场、人才、科技、金融、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全面对接。

同时把本土创业与大开放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以大开放促解放思想、观念更新,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推动全民创业和本土企业家培养;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加大扶持本土创业的力度,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全民创业的意识,使江西工业在大开放和本土创业的推动下加速发展。

4、找准政府定位,以有效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理论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只能靠企业自身,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企业发展的结果,因此,政府在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应该是辅的配角,而不是主导者。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从“管什么”转变为“怎样服务”,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这既是提供公共产品,也是提高生产力。完善政府规制,提高政策信用和办事效率,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更好的激励机制、人才政策。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主要围绕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产业集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通过裂变扩张、上市嫁接、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产业延伸、协作配套等多种手段和途径,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关联度大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龙头企业,发展“专、优、特、精”中小企业;集中力量培植和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十大产业基地,突出优势领域,加快规模扩张。

5、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工业发展,以民营经济开拓江西工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民营经济的活跃与第二产业的活力直接相关,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还将是江西工业发展开拓空间的希望所在。因此,还需要采取比发达地区更灵活的鼓励措施,在政策上已经有意识的开放市场准入,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

6、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增强高新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江西工业规模得到了空前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在产业利益链上占据高端,同时粗放式外延发展的道路已经面临越来越高的成本,需要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加快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以人才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开辟新的产业领域。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江西作为江西工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使全省各类污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资源开采、资源利用、废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等重点环节大力推进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六项重点工作。通过示范和加强推广,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

8、把工业园建设成江西工业发展的优势区域

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沿海发达地区的能源供给和土地供给日益紧张,许多国际国内企业和资本向江西进行产业转移的力度明显加大,江西工业发展的区域优势逐步显现。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链的延伸配套,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而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程度高、商务成本低的高成长型特色工业园区。

9、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对工业的承载力

工业化过程离不开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工业园区基础的支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过程中资源和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工业现代化。据社科院研究报告,2006年全国城市化水平是43.9%,而江西是38.68%,这成为影响江西工业化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目前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珠潭城市群已经形成概念,并逐渐成为支撑各自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江西也迫切需要形成能够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城市群和城市网络体系。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省内城市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信息网络建设、城镇水、电、气供应系统的承载能力。二是集中财力,加快全省城市体系建设。重点提升全省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南昌市――的城市功能,增加现有的建成区的人口容量;加快赣州、九江、景德镇等地市的功能调整和规模扩张,建成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三是将一批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腹地发展潜力广阔的县级市建成新的卫星城,逐步吸纳农村人口,实现整体功能和实力升级。

同时,在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的大区域城市网络构架下,江西需要积极参与构筑南昌一武汉一长沙中部都市圈,发挥南昌拥有京九线、浙赣铁路、省际高速公路和国道交通线的优势,加强南昌、九江和景德镇“金三角”地区的联系,提升江西整体工业发展环境。

责任编校:王展祥

上一篇: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现状、趋势预测及策略分析 下一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治理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