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国情民情,不负时代重托

时间:2022-10-12 03:57:32

了解国情民情,不负时代重托

很高兴参加这次记者节座谈会。听了大家的发言,很感动。你们这么年轻,有的刚当记者三五年,经历竟这么丰富,体会这么深刻,我一边听一边想,这正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结出的丰硕成果。

作为一名老记者,我想围绕“了解国情民情,不负时代重托”谈点感想。

在了解国情中丰富职业素养

青年记者在成长,如何当一位好记者?怎样才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呢?“走转改”,就是一条根本途径。通过“走转改”,我们可以加深对国情、民情和社情的了解,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心系民族复兴,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在深入了解社情民情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大众日报记者逄春阶、卞文超,自今年2月23日起,历时1个多月,行程4000多公里,深入临沂、泰安、潍坊、济宁、莱芜、枣庄等6市12县(市区)27个偏远山村,详细了解去年面对严重干旱,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找水打井的情景。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国土资源系统为缺水村打井1492眼。喝上甘泉水的农民,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打井故事。记者还采访了50多位找水专家、钻井队员,60多名公务员。参与打井,成了他们美好的回忆;打井激发出他们为民服务的情怀和能量。由于真正扎到基层,沉下身心,所以寻到实感,找到真情,接上了“地气”。他们写出的长篇报告文学《辛卯找水打井图》,如同一轴长卷,将波澜壮阔的打井场面,精彩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稿件刊发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群众说好,省委书记也予以表扬。谈到这次采访的体会,逄春阶形象地说,我们摒弃“浅坑式”采访,也来了一次“打深井”。

事实证明,我们深入开展“走转改”,编辑记者们深入厂矿学校、社区街道、田间地头,亲身体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感受城乡生活的巨大变化,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加深了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理解。走不走基层,确实不一样,有人说,只有“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才能真正明白新闻工作到底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话确有道理。

在服务百姓中彰显新闻魅力

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始终是我们报道的主角,我们要充满人文情怀,把镜头、话筒对准群众,把版面、时段留给群众,把人民作为报道的主体。我们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而且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善事、实事。11月6日的齐鲁晚报,封面上是一张彩色大照片,标题是“回家”。两位老人痛哭着、抚摸着自己走失4年终于回家的智障儿子,情景催人泪下。原来,不久前,齐鲁晚报与济南市救助管理站联合发起了帮173名精神障碍流浪者回家行动,临沂沂水的赵秀才成为这次活动中首位找到家的流浪者。齐鲁晚报以实际行动,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难,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这是他们为民服务的一例。

我们就是要这样,关心群众的就业、住房、医疗、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真实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安危冷暖,真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强化服务性,已经成为成功媒体、成功媒体人的特色。这样做了,我们的新闻才有人看,有人读,充满无穷的魅力。

在深入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走转改”就是坚持新闻源于实践,坚持新闻回归现场,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新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闻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传播价值和理念。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发展进程的观察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一位成功的记者,要把个人价值融入实践,归属于服务人民大众的高远情怀之中。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大家熟知的张刚,整日奔走于社区群众中间,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张刚大篷车”活动已开展近200场,张刚被誉为“胡同记者”,成为全国新闻界学习的先进典型。他的成功经验就是5个字――“实践于基层”。

基层条件艰苦,基层情况复杂,却是培养优秀品质和坚定意志的最好环境,是成就人才、展现人生价值的最好天地。愿大家在基层唱响时代强音,书写出最美的人生篇章。

上一篇:将社区新闻进行到底 下一篇:冬季和健康说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