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自读 贵在引导

时间:2022-10-12 10:45:20

叶圣陶曾说过:“凡为教,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时下在小学新课程理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驱使下,自主阅读已蔚然成风。把阅读的时间和权力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本位无可厚非,而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过程中反映出很多的“不适”,须教师亟时跟进引导。如:小学生自读感知单薄,须创设情境辅以媒介;小学生自读不能静心,须灵活组织学习形式;小学生自读思维零散,须授之以渔发展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要开展有效自读,贵在引导――引导小学生激发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对象,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最终增强语文素养。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阅读呢?

一、导在文本与学生需求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是不完全对等的,教师须设法引领学生进入、体验文本提供的世界,缩小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文本的精神花园里撷取和学生心灵相通的一片枝叶。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获得情感体验。例如:12年的千课万人活动中,杨中原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前谈话的时候让学生填写歌词最高的山峰( );最高的高原( );最长的河流( );最长的城墙( )……然后教师通过投影展现了中国的伟大建筑又深情演唱了《大中国》,从而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学生通过对这首歌的填空、聆听,已在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投入文本的阅读。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进课文,通过读来挖掘文本中丰富的资源。语文大师吕叔湘曾把阅读教学概括为三个阶段,即读得进,悟得出,记得住。王崧舟老师在2012年11月19日千课万人活动上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引读、情境朗读等形式反复诵读,达到了熟记于心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情感也在多次的朗读中感悟于心了。此时,无声的文本和学生真挚的诵读声已悄然合璧,学生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仿佛自己就是那棵悲惨的树,自己就是那只思念朋友的鸟儿,学生们在读中丰富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感染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树长在了学生心里。

二、导在学习任务驱动上

明确的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要求、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学习起来才会有效而且感到自然轻松。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注意讲究方法,为了让学生在每次学习时有所侧重,除了常规要求项目以外,还要根据不同课文、不同重点训练项目提出具体要求。

如《小珊迪》课后提示了归纳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默读课文,根据填写相关的内容,再连起来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根据这个题目,可以拟定出“要素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过程结构:①读课文,整体感知;②罗列故事发生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③整理练成一段通顺的话。

再如教《看不见的爱》,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四步法”来理解描写母亲的句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第一步“找”关键词,第二步“问”,第三步“品”,第四步“读”。

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去思去想、去琢磨,就不至于漫无边际,而且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从中领悟到读书并非走马观花,而是要抓重点去读,抓要点去理解。明确的任务驱动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加有效。

三、导在学生质疑探究处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一个质疑,就会吸引一群同伴来交流探索。学贵质疑,也贵探究,质疑必是感兴趣的,质疑必是各自在思考的;探究必是要合作的,探究必能互相启发。教师应引导出一个符合文本重点的疑点,然后引导这些“同伴们”打破砂锅,发现问题――主动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们联系旧知,获得新知,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然后教师只需将其自读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经验作提炼和归纳,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师:带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读懂了课文中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

生: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心少年。

【媒体出示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 ……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

生:(第三组代表)我们小组提出“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到破折号一般是在疑问和答案之间的一种标点。作者听说他从前鼻子也是又高又直的,就问那怎么现在鼻子又扁又平。

四、导在文本语言的训练点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抓住描写形象、阐述意义、表达情感的典型句式、精彩片段,着重引导学生品读理解,仿写运用,让学生动动笔墨。

如,《武松打虎》复述武松与猛虎搏斗时各自的动作。

师:要注意把武松和老虎搏斗时的动作讲清楚,把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表现出来。尽量用上文中的语言,适当加上自己的话。

媒体出示提示:

吊睛白额大虎___________,武松___________。

饿虎更加疯狂___________ ,武松___________。

…… ……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___________。

经过了课前的词语积累,课上的理解,在课末让学生学以致用时,学生基本都能很快地掌握,这个语言上的训练点就成功地完成了。

“自主阅读”这一教学思想的精髓不在于学生悟到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是否去读去悟了没有,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坚持有效地引导,那么,这一学习模式定会将教师从繁锁的逐字逐句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将学生从被动的、麻木的听讲中拯救出来,还语文学习于本来面目,给学生真正的学习权力!

上一篇:作文引导教学对低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议论文写作的难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