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解析

时间:2022-10-12 09:56:14

摘 要: 本文结合西方经典巨作《圣经》故事着重阐释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意境中的圣经原型分析,旨在通过深刻挖掘作品原型因素,更深领悟作者深远的文学创作意图和辉煌的文学创作价值,加深理解这部作品蕴含着的广泛而深刻的主题与内涵。

关键词: 小说《红字》 《圣经》 原型解析

一、引言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基石,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引经据典,巧妙应用《圣经》故事从不同层面上展现宗教思想深入人心的深远意义。《红字》是美国小说家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不仅在思想上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娴熟地运用了《圣经》的意象和典故。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作者对《圣经》的深邃领悟和对基督教的笃信。因此,用《圣经》原型分析的方法对小说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文化内涵。

小说《红字》描写了17世纪中叶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幕爱情悲剧,海丝特・白兰(Hester Prynne)年轻貌美,因为家道破落不得已嫁给身体畸形多病的术士罗杰・齐灵沃斯(Roger Chillingworth),一直过着很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后来,齐灵沃斯失踪,谣传溺海身亡。在此期间,白兰独自一人移民到波士顿生活,在那里遇到了英俊的青年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并和他真心相爱。此后不久,由于怀孕私情被暴露,白兰以通奸罪被抓,在狱中生下了女儿小珠儿。

二、人物原型

在《创世纪》里,夏娃(Eve)在禁果的诱惑和蛇的怂恿与欺骗之下,违抗禁令偷食禁果,受到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乐园,从此拉开了人类艰苦劳作、饱尝苦难的序幕。在《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原型是《圣经》中的夏娃形象,亚瑟・丁梅斯代尔则是亚当(Adam)形象,罗杰・齐灵渥斯即是魔鬼(Satan)的形象。

《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对知识的渴求而堕落,而丁梅斯代尔和白兰也因追求自由的爱情而堕落,所以他们犯的都是原罪。白兰被丈夫送到新大陆后,由于与之失去联系,加上两人缺乏感情,在遇到博学的丁梅斯代尔牧师之后,偷吃了“禁果”,从而背负上了道德的罪责,惩罚堕落的结果是胸前戴上了象征耻辱的红“A”字,同夏娃一样被赶出伊甸园。但是,她没有选择逃避和远走高飞,而是勇敢地留了下来,在海边一间小茅屋里开始了漫长的赎罪生涯。她默默地忍受着人们的歧视与谩骂,帮助病人救济穷人,用自己的善行弥补罪过,最终她的善行感化了众人。

作为牧师的丁梅斯代尔有着受全镇人民尊敬的职业,本可以体面地生活在这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土地上。但是,他因压抑不住自己内心深处燃烧的激情而做了违背教义的事,与白兰通奸,犯下了罪孽。如亚当一样,懦弱的丁梅斯代尔一开始也没有勇气站出来和白兰一起面对严酷的现实。他选择了沉默和自我惩戒,更加投入地从事宗教事务,把自己的内心与外界完全隔绝开来。此外,他还不断地受到白兰的丈夫齐灵渥斯的报复。即便受到如此惩罚,丁梅斯代尔依然在犯着新的罪――懦弱和虚伪之罪。临终前,他终于鼓足勇气,在七年前白兰站过的刑台上袒露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最终以死、以诚实换来了内心的安宁,摆脱了齐灵斯渥的精神折磨和良心的自我谴责。

齐灵沃斯是作品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印证了《圣经》中Satan的原型,那就是他引诱丁梅斯代尔说出实情,他是一个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的人,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孤独地活着。他无法得到海斯特的爱情却与其结婚,葬送了她的青春,导致最后的悲剧。齐灵沃斯尽管并不爱自己年轻的妻子,但当他知道白兰犯了通奸罪之后仍想尽办法找到那个男人。当他发现是丁梅斯代尔之后,他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走近这个年轻人信徒的内心并不断地折磨他。在折磨丁梅斯代尔的时候,齐灵沃斯早就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魔鬼。

三、意境原型

《圣经》的叙事是遵循“乐园―犯罪―受难―忏悔―救赎”的历程而展开的。而《红字》也往复了这样的因缘。故事之始,白兰与丁梅斯代尔隐晦却又甜蜜的爱情即是两人爱情的发源,而后暴露,开始了漫长痛苦的赎罪之路。

《红字》中也有这样一个乐园――森林。小说中的森林是远离令人窒息的清教教义和专横的社会制度的一片净土。森林曾是丁梅斯代尔与白兰的欢乐之所,他们在这里多次相遇,在这里才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自在和轻松,才敢表现出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品质。白兰选择住在森林边缘,只有在森林里,她才还原为真实的自我,恢复她的女性青春、纯真和美丽。丁梅斯代尔常到森林中漫步,借以保持他自己的高尚意志,让自己的思想感受上帝的旨意。小珠儿也可以在这里追逐她的阳光。总之,森林就是白兰和丁梅斯代尔释放彼此压抑的情感,吐露各自的内心,向往的能自由自在生活的伊甸园。

除此之外,作品中其它一些意境原型,如刑台,是贯穿作品突出的意象,在作品中重复出现,使读者始终感受到环境的压抑和无情。故事开始,白兰站在刑台上;作品中间,丁梅斯代尔在那个黑色朦胧的夜晚也站在刑台上;作品结束,在盛大的节日时,丁梅斯代尔又猝死刑台。这三场“刑台戏”使读者感到生命的沉重和心灵的震憾。

最后,作品中的升华之笔即是小珠儿,她的出现在整部作品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者把小珠儿比作小溪。她像小溪之于大自然:天真无邪,纯洁仁爱。她是白兰和丁梅斯代尔痛苦的见证人,在漫长的岁月中陪伴着母亲,用天真的言行鼓励着母亲的救赎,她的存在时刻提醒着白兰和丁梅斯代尔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并督促他们净化自己的灵魂改过自新。她即是上帝派来使他们走向新生的使者。作者通过这些细致的人物形象,巧妙的意境安排,终将人类漫长的救赎征程赋予圆满的结局。

四、结语

霍桑在《红字》中对《圣经》原型的巧妙联系,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正是这些隐含的《圣经》原型使读者在作品神秘的宗教氛围中感悟到善与美,以及人生的真谛,也因此使得这部小说成为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马俊杰.从《红字》中人物的圣经原型看霍桑的宗教观.中国人民外国语学院,2002.

[2]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于静.霍桑的清教情绪.外国文学研究,2004,(4).

[4]Holy Bible.Chinese/English(UV NRSV0).National TSP&CCC.

[5]Nathaniel Hawthorne.The Scarlet Lette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上一篇:《补墙》的解构主义阅读 下一篇:一段至情至爱\刻骨铭心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