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技术的网络侵权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12 08:59:14

BT技术的网络侵权问题探析

摘 要:BT下载是目前最热门的下载方式之一,它是数据传输方式的一种革命性创新。但其侵权问题一直倍受关注。只有从法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共同协调,多种手段共同应用,才能从根本上平衡著作权人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

关键词:侵权主体;法律规定;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271-01

BT,全称“Bit Torrent”,是目前最热门的下载方式之一,它采用的是P2P点对点网络技术。P2P技术是指个人计算机不需要经过中央服务器就能直接进行资源和信息共享的模式。“每一个连接到P2P网络的用户既是一个下载文件的客户,也是一个上传文件的服务器。在同一个P2P网络中,用户在下载一个文件的同时,也充当这个文件的服务器,并且为其他下载这个文件的用户提供下载服务。”资源者使用BT软件制作种子文件,并通过互联网提供给该资源的需要者,而所有的使用者在下载该资源的同时又在不断上传,这样大幅度的提升了信息交换的速度,扩大了信息交换的范围和容量。P2P点对点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的HTTP、FTP等中央服务器数据传输方式,是数据传输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它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也是前所未有的。“据研究,目前互联网上超过三分之一的流量是由这个软件引起的。”

1 侵权主体界定

2005年11月7日,香港38岁无业男子陈乃明成为“全球第一个使用BT技术被侵犯版权法并被判刑的人”,这是全球首次有人因BT侵权而被刑事检控并定罪。香港屯门裁判法院因为陈乃明通过BT软件在互联网上了三部影片的相关资源而裁定其违反《版权条例》,罪名成立。

这个案件为我们认定网络侵权案件提供了思路。从运用BT技术、传播作品资源过程的主体来看,其参与者包括BT种子制作人、BT服务器管理者、种子网站平台及下载用户,可以逐一分析其侵权责任。

1.1 种子制作者

《著作权法》第10条第12款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著作权法》第37条第6款规定:“作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BT种子的制作者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将著作权作品在互联网上,使其他用户可以通过BT技术浏览并进行下载。因此,BT种子的制作者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要承担直接侵权责任。

1.2 BT服务器管理者

BT服务器控制着所有用户的上传下载,将所有的BT用户联系在一起,是所有BT用户赖以使用的工具、通道。尽管BT服务器的管理者没有直接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服务器在文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要承担代位侵权责任。

1.3 种子网站平台

尽管种子网站平台没有存储著作权人未经许可使用的作品,但是它通过汇集了大量提供下载版权作品的种子文件,吸引用户登录、点击网页,无形中增加了网站自身的浏览量,增加了网站广告与其他增值服务的收入,获得了直接可观的经济利益。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3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作为网络内容的服务商,网站内容的管理者,种子网站平台多数是在知情的情况下,为了追逐利益,放任侵权行为的发生,主观上存在故意,应当承担间接侵权责任。

1.4 下载用户

《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依据这条规定,从表面上看,BT下载用户是出于个人欣赏、学习或者研究的目的下载使用版权作品,属于合理使用。但事实并非如此,下载用户利用BT技术在下载文件的同时也在上传文件,这种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传播版权作品的行为已不适用合理使用原则。

2 侵权影响因素分析

著作权侵权行为可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著作权侵权责任也可分为直接侵权责任和间接侵权责任。直接侵权行为是“一种直接非法行使著作权人或邻接权人的权利或妨碍他们行使这一权利的行为,侵权人的行为直接涉及作品。”大陆法系国家大多没有专门针对著作权间接侵权制定具体的规则,我国也是如此,在审理著作权间接侵权案件时一般适用民法侵权行为中有关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在美国,间接责任又叫做“第三人责任”,主要分为帮助侵权和代位侵权两种。帮助侵权是指“知道侵权活动而引诱、促使或以物质帮助他人实施侵权,可以作为帮助侵权者而承担责任。”代位侵权,则是指美国第二巡回法院对“原则”的延伸。第二巡回法院指出:“娱乐场所的经营者应对侵权表演负责,只要该经营涉案的演出场地具有控制权,从享受侵权表演的观众身上获得了直接的经济利益。”

在任何一个国家,著作权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均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BT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而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

2.1 社会立法因素

立法存在滞后性,现行的《著作权法》从总体上对著作权人的相关权利提出了保护,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的方式层出不穷,法律的稳定性与滞后性使得这种保护无法及时更新,从而难以从根本上保证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公民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与自觉维护程度尚且未和世界接轨,法律意识淡薄、从众心理作祟也是BT网络侵权的原因之一。

2.2 技术因素

BT技术本身是一种数据传输形式的革命性创新,他的工作原理并没有侵犯著作权人的利益。但需要明确的是如何规范BT技术的使用,对利用BT技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侵权人如何认定与处罚。

3 保护措施探讨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或者缓解BT技术网络侵权对著作权人的不法侵害。

3.1 注重立法环节,及时回应问题。

由于立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关注网络侵权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思考规范网络技术应用的新办法。经过细致的可行性调研,通过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或者以批复等形式及时应对新问题,及时做出反馈,从而减少对著作权人的损失,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具体到BT下载技术,可以建立BT种子者实名制,规范服务器管理者与资源网站经营资格,明确服务器管理者与资源网站的管理、监督义务,明确规定相关侵权行为的特征与处罚,从根本上规范BT技术的应用,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3.2 加紧软件研发,进行技术限制

网络虚拟程度高、信息交换量大,技术要求高。对于BT下载技术,网络监管部门可以采用过滤搜索词条、限制IP地址流量、过滤种子网站平台内容等方面入手。关闭BT网站的做法是一种手段。然而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网络下载宜疏不宜堵,应当设计更为恰当的控制方式,既保证合理使用、保障作品的传播,又制止过分下载,保护著作权,从而减少监督成本的支出。

3.3 调整市场价格,缩小产品差价

影视作品、计算机软件等正版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价目前依然偏高,与网络下载的低成本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能调节这些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达到民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必定可以起到一个双赢的效果。

就像前文所述,著作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均存在着微妙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种关系需要法律去规范、去调节、去维护。BT下载技术是网络数据传输形式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只有对其加以规范合理的运用才能实现促进作品的传播,从而为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服务。

参考文献

[1]邱碧云.全球首宗BT侵权案引发的思考[J].中山大学报论丛,2006.

[2]余晖,刘颖辉.与BT相关的著作权侵权问题[J].人民司法,2005,(6).

[3]从立先.网络版权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婷.BT相关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J].北京:人民司法,2005.

[5]贺桂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昆明:民主与法制,2007,(9).

[6]宗煜,徐红琳.P2P技术对数字作品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6,(10).

[7]张烁.BT下载技术与网络侵权问题[J].法制与经济.

[8]孟祥娟.版权侵权认定[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17.

上一篇:论古罗马夫妻财产制及其启示 下一篇:对遗产税开征与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