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导学”与预习设计

时间:2022-10-12 08:22:30

“预习导学”与预习设计

近来,江苏省实施了关于中小学规范办学的“五严”要求。在“五严”背景下怎样才能做到“减负增效”?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进行了“预习导学”模式的英语教学尝试,发现“预习导学”模式是“减负增效”的有效模式之一。“预习导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对预习的设计。

“预习导学”模式中的预习不仅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更主要的是指将教学设计、主体参与、系统建构等教学关注前移至预习阶段,并实现预习活动与课堂活动的有机链接,体现出预习的“导学”功能。通过这样的预习,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学习向课外延伸,另一方面通过预习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的目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高创新精神、独立探索及合作协作能力。

“预习导学”模式下的预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预习,这完全符合皮亚杰的“建构学习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中“双强调”的要求,即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符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别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完全符合英语学科便于学生课外预习的特点,完全符合“五严”背景下的现实需要。它扩大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外延,把常规的45分钟课堂延伸至课前,把课堂教学结构由内结构变为外结构,把预习纳入课堂教学结构范畴。这样,可有效地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难题。

预习的设计是“预习导学”模式下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在预习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导学性原则。“预习导学”模式把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前置至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预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兴趣等方面具有有利一面外,还有诸多弊端,例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欲望,学生常常似懂非懂还自以为是。要想克服种种弊端,关键在于突出构建具有导学功能的预习。怎样才具有导学性?关键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和生成。要注意预习中教师有好的预设学生才能导出好的生成,而不能斩头去尾烧中段。否则,就会变成机械式的乏味的低层次操作,而学生的英语能力则无法提升。要注意预习呈现出形式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如通过朗读识记、听力训练、查阅资料、建立博客[1]、系统归纳等方式让学生从学好英语变为好学英语,而不是把预习当作一种任务和负担。

2.任务性原则。“英语教师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2]。所以,预习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任务目标。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是编制“预习导学案”[3]。以“预习导学案”为文本载体,预习的任务目标就显得可控并有了落脚点。第一,“预习导学案“编制的目标任务必须明确。每课时应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有效性,应着眼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易错知识、背景知识的探究,应着力于学生初步的识疑比较思辨延伸,应着力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的开发。其次,对学生的要求必须准确,学生对每天需完成的任务要很清楚。因而需要建立“预习导学案”的使用要求和管理要求,并可争取家长对孩子使用“预习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记录,确保每一环节都能落到实处。

3.双主性原则。所谓在预习中发挥双主性,就是要求在预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两者都要兼顾。没有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就谈不上教学的有效。所以预习中要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在“预习导学案”的框架下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发现。对于预习中的疑问可与同学合作讨论,仍不能解决的在课堂上可进行针对性研究。当然,学生的预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往往是零散的、无明确目的的、不规范的,取得的成效也是很低的,甚至产生反作用。教师在预习环节上如果与学生联系脱节,必然会导致无法进行“以学定教”,必然导致上课的盲目性,使得预习的导学功能消失殆尽。所以预习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性地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的方法,要防止“放羊式”和“放任自流”,学生的预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进行。

4.适度性原则。要达到减负的目标,必定要将课外时间交还学生。如果我们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要求他们进行预习,不但违背了减负原则,而且会导致学生对预习的厌烦和抵制,进而使整个导学在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上功亏一篑。所以必须保证预习内容的适量、容易。同时也要求教师做好协调工作,统筹安排,给预习留有足够的时间。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我们采用统一的预习目标来要求全班学生,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因目标可望而不可及,逐渐丧失信心和动力,产生失败的心理定势。因此,我们布置的预习任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我依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预习任务,并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层次。

5.反馈性原则。检查与反馈的及时真实与否关系到预习与课堂链接效果的好与坏,对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至关重要。怎样才能达到快速反馈?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我班共40名学生,我把他们分成8组,每组选一名查收预习作业,一名监督抄袭现象,一名专门批阅或验收后及时汇总情况给科代表,科代表迅速将反馈情况书面交至我的办公室,我上班后针对反馈情况进行二次再备课。组内或组与组之间的同学都可以针对预习作业进行合作交流,解决掉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带着未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听课,教师也可针对学生未解决的问题而教。需注意的是,学生对预习作业中的问题掌握的程度有时是隐性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能根据学生后续在课堂中的反应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6.激励性原则。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自我控制力不强,针对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于他们采取激励的作用是显著的。例如:预习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时间长了学生难免倦殆,对于预习做得较好的学生,我上课时总是及时表扬甚至奖励,激励对他们搞好预习形成了正加强[3],而对于预习做得不佳的学生,采取期待勉励,激发他们预习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对学生的心理世界有较多实际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激励性原则。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预习导学”模式是我们在“五严”背景下寻求“减负增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传统教学重心进行前置,力求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高的效益。通过“预习导学”,可充分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当然,这一模式中除了预习以外的其他环节还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任一教学模式,只有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探索,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学校现状的教学模式,进而发挥出最大的效应[5]。

参考文献:

[1]黄志辉.博客辅助学生英语预习的优势[J].新课程研究,200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3]晋武权.预习学案模式阅读教学初探.教学参考,2008.11.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1990.1.

[5]武亚非.论杜郎口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凸显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2.

上一篇:将人文精神融入初中《科学》课程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