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芦笙的发展历程与传承教学

时间:2022-10-12 08:12:39

浅谈芦笙的发展历程与传承教学

摘要:芦笙是一种传统的簧管乐器,在我国,有许多民族都喜爱芦笙。生活在贵州的苗族人民对芦笙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苗族的谚语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可见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该有多么重要。我国的芦笙教育也比较少,但是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我国逐步对芦笙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关键词:芦笙 发展 教学

1 芦笙的改革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工作者,特别是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工作者、民间艺人和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民族乐器厂的乐器制作师,针对传统芦笙存在的笙管少、音域窄和不能转调等缺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改革。先后试制成功十一管音、十五管音、十八管二十一音、二十管二十二音和二十二管四十一音芦笙。这些改革芦笙,保持了传统芦笙的造型、音色特点和音位排列习惯,并配制了活动共鸣管和按键,使音域宽广、音响洪亮、转调方便、表现力强,成为我国民族民间气鸣乐器中的佼佼者。

1.1 苗族芦笙演奏家、改革家余富文一直调查、研究各地苗族民间6管芦笙和1管芒筒,并努力将其改革,已成功地把民间6管芦笙改革研制为18管、20管;将1管芒筒创制成22管。使这一古老的苗族乐器的音域扩大了,表现力强了,且还能变调和控制音量。改革成功的芦笙、芒筒保持了原来的音质、音色;演奏指法也方便,受到专业和业余芦笙演奏者的欢迎。改革成功的芦笙、芒筒已投放舞台艺术长期使用。改革成功的多管芦笙,后来在黔东南地区不断普及。先后涌现出很多的农村芦笙制作师傅,如凯里舟溪镇新光村的潘炳文、潘炳先、潘炳录;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莫厌学;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的杨国堂,排调镇麻鸟的余富泽、余贵周,羊先村的王国安、王方元;黎平县水口镇水口村的石国兴等等都在积极制作多管芦笙投放社会,进行普及。

改革成功的芦笙和芒筒,是由余富文设计、研制的,先后在北京民族乐器厂、苏州民族乐器厂制作,而今已走村入户制作,大面积的普及。

1.2 张子锐的系列芦笙。1945年,张子锐在成都四川艺专上学时,曾在望江楼公园看到苗族跳芦笙舞,他被新奇的芦笙音响吸引了,并且凝成永久的印象。经过对这些原始芦笙的研究和构思,将原有的八种规格、五个八度音域的全套芦笙,设计出外形与汉族圆斗笙相似的抱笙和采用古排箫音位的排笙,这两种造型的芦笙,均按照各音区色彩特点,采用封闭气斗、律吕音位,通过按键控制笙管发音,具有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四种规格的系列芦笙。同年10月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制笙师孙汝桂合作共同试制,经过摸索、试验、反复修改,1959年初,高、低音芦笙基本定型,但该团演奏员未用,许多半成品零部件还被闲置。

张子锐,民族音乐学家、乐器改革家在1953年设制的律吕杨琴、1965年设制的系列律吕排笙、抱笙实用后,逐渐形成中国律吕音位乐器家族,并冲出国门被外国采用,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又一贡献。这两种系列芦笙(又称抱笙或排笙)音域分别为:高音芦笙g—b 3,中音芦笙d—a 2,低音芦笙D—d 1,倍低音芦笙D 1—d。除高音、中音芦笙可以独奏外,这些系列芦笙既可组成一支纯粹的芦笙乐队,又可与笛子、唢呐、管子、喉管和打击乐器等组成音量洪大、音色独特的民族吹奏乐队。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它能起到丰富和声、加强乐队的音量力度和配器上的色彩变化的作用。张子锐为我国民族乐器的改革和发展新型民族乐队的基础建设做出了贡献。

1.3 杨竞明、王仲丙的中音芦笙。1964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杨竞明、王仲丙、王力南等在北京民族乐器厂的协助下,在张子锐改革的系列芦笙基础上,将最常用的中音排笙进行再改革。他们认为:原改革品“制作粗糙,发音欠灵。半音键盘(即律吕式音位键)在演奏上不大方便,既脱离芦笙的传统,亦不同于汉笙的吹奏方法,而且制造过于复杂,不易推广,更不易深入到民间去。”便针对这些问题,将原根据古排箫音位设计的低音长笙管分列两侧、高音短笙管列于中间的造型,改革为长笙管在中间、短笙管列两侧的造型。并在《民族乐器改革参考资料》(1964年第1辑)上著文介绍。众所周知,杨竞明、王仲丙是我国颇负盛名的两位民族弦乐演奏家,能为中音芦笙增添一个花色,也是难能可贵的。

2 芦笙教学

芦笙吹奏学艺及传承。巧家杨姓苗族芦笙吹奏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记”,传承宗旨是“前传后教”,传授的目的是“全面普及”。传承中,学徒跟随师傅学习的时间长短主要看其悟性,学会全部芦笙曲60多首,需要几年时间。用这样的方式学艺出师才能称为芦笙能手和传承后代的芦笙尊师。芦笙吹奏的传承方式主要有:

拜师学艺。在苗族中能担任芦笙吹奏师长的人,必须是全面掌握不同场合不同时候所用芦笙曲及其含义,演奏技巧高深,舞蹈步伐娴熟,并熟悉芦笙礼仪。芦笙吹奏传承中,拜师学艺没有严格的规程,也不举行什么仪式。拜师学艺者只要带上两斤白酒,到师傅家说明来意,得到师傅认可就表示已经拜师。教学芦笙吹奏一般都在晚上进行。远离师傅家的学艺者可住到师傅家,与师傅同吃同住。白天跟随师傅下地劳动,晚上学习芦笙吹奏。在教学步骤上,首先学习芦笙曲调及其含义;其次教吹芦笙的六个音符及传授用气的基本方法;再次教吹芦笙伴奏指法及花舌技巧;最后教芦笙礼仪。每首芦笙曲调记牢背熟,且吹奏较为流畅后,师傅再教学舞蹈步法。在学习中,师傅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按师傅的说法是“芦笙要学好,全靠用心记”。师傅所传授的每首曲调都有相应的唱词与之暗合(也就是具有音乐美的芦笙语),每种芦笙曲都有它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曲调反映不同的内容,什么场合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芦笙曲有较严格的规定。巧家杨姓苗族芦笙曲调均以叙事为主,旋律起伏变化不大,乐曲节奏速度徐缓,曲调旋律长短不一。传统芦笙曲调分为问讯曲、代歌曲、舞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问讯曲曲调缓慢,节奏明朗;代歌曲曲调婉转柔和,多有尾声;舞曲节奏轻快,抑扬顿挫。芦笙虽然只有六个音符,却能表现出苗族人民对祖先们的怀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内涵十分丰富。

3 结束语

今天,在祖国温暖的民族大家庭里,苗、侗等族人民的生活犹如孔雀开屏,前程如花似锦。每逢秋收结束以后,在苗寨的院坝上或是侗乡的鼓楼旁,都可以看到人们欢乐地吹起芦笙、跳着《芦笙舞》,庆祝五谷丰登,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这一历史的瑰宝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世界上这种美妙的声音继续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性苑.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保护探讨——以凯里市新光村为例[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

[2]赵春婷.苗族芦笙历史考察及其改革发展现状[J].乐器,2012(12).

[3]肖丹丹.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1(09).

上一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 下一篇:在线考试系统模块设计及组题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