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合理应用

时间:2022-10-12 06:52:55

产科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产妇84例,依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个性化护理因素,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在对产妇产前产后焦虑状态进行评估,在产妇出院时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产后焦虑状态评估和产后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个性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产妇紧张情绪,有助于产妇平稳度过围产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产科;个性化;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行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于产科而言,当今社会的产妇更需要全方位护理的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个性化护理模式是"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以产妇的个人需要为中心,对产妇生理、心理进行全方位护理,更有利于产妇度过围产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2年12月,我院妇产科共接收产妇84例,年龄22~35岁,平均(27.6±1.4)岁。84例产妇中,正常产产妇31例,剖宫产产妇53例。依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将产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两组产妇在年龄、术式、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产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降温对症治疗,常规查房,2次/d。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个性化护理因素。①加强沟通: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详细了解产妇家庭情况、个人病史等,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宣教,告知产妇及家属围产期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告知分娩时的注意事项。分娩结束后,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针对疗区部分产妇进行专门护理,增加访视时间,及时倾听产妇及家属的疑问并及时进行解答。②改善产房环境:将产房床单、被罩、窗帘等基础设施由传统的白色换位淡粉红色,护理人员穿着粉色工作装,佩带粉色护士帽。产房内设立室内音响,悬挂于屋顶,定时播放舒缓音乐。室内墙壁和走廊悬挂产妇须知、孕期知识等宣传材料,便于产妇及家属阅读。③强调人性化护理。在限制合理探视时间的基础上尽量允许产妇直系亲属陪床,并对陪床家属进行宣教,告知产妇应服食的合理饮食结构。产妇出院后告知产妇保温、预防感冒等常规注意事项,并分发宣教材料,对合理营养食谱进行培训。

1.3评价指标 产妇出院时,向产妇发放调查问卷,评价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检测比较,总分>14分为焦虑;7~14分为可能存在焦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等,取P=0.05为检验界值,P

2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4例产妇。两组产妇产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产科与临床其他科室不同,产妇经过长时间妊娠期,经历过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而力求最终获得满意结果[1],因此,产妇较一般患者更应接受关怀,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对产妇进行护理时不能一视同仁,要根据产妇的个人情况,施行个性化护理。对于产妇的护理,除常规的生理护理外,更要注重心理护理。对于心理护理而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沟通[2]。在本研究中,我们注重与产妇及家属的沟通。在产前,护理人员会充分了解产妇的一般状态和家庭情况,并针对产妇情况对产妇个性化进行宣教,使产妇和家属充分了解分娩的相关知识,降低产妇焦虑程度,这一点在研究结果中得到了证实。此外,个性化护理强调外部环境的改变。我们在研究中刻意对护理人员的穿着进行了规范,并改善了病房条件,在产房内播放舒缓音乐,这些都有助于产妇情绪的调节。国内外文献报道也表明,外部环境的改善,对产妇的心理状况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3]。在个性化护理方面,我们在不违背医院关于患者探视时间及陪护政策的前提下,依产妇个人情况放宽了家属探视及陪床的限制,使产妇能够在家属的陪伴下平稳度过在院围产期,降低了产妇的焦虑程度。基于以上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产妇出院时进行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方面,观察组也在总体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点在研究结果中得到了体现。

综上,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对产妇施行个性化护理,并没有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反而增进了产妇与护理人员的交流,保证了产妇保持稳定的情绪,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国英.产科患者人性化护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5(14):350.

[2]张美芳.产科家庭一体化病房母婴床旁护理效果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1):16-18.

[3]苑慧.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48-349.

上一篇:临产妇应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下一篇:孕期心理干预与产后母乳喂养率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