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重”培养数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时间:2022-10-12 06:50:34

“四注重”培养数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数感是人对数的一种感悟,是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数感的建立,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的,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的。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注重结合生活,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采撷生活实例,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理解数的意义及其数量关系,培养数感。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数》的教学,我巧妙地利用学校课间操操场上学生人数这一资源,引导学生猜一猜“今天操场上有多少位学生?”通过猜数的活动,置学生于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在学生通过“数豆子”活动初步建立万以内数的认识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世界,结合身边的实际说出相应的不同数量。如“一张报纸,估估看,一面有多少个字?”“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20米)?东方明珠塔有多高(468米)?它大约有几幢教学楼高?珠穆朗玛峰有多高(8844米)?它大约有几幢教学楼高?”这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万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注重动手实践,积累数感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感的表述为感悟,“感”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它含有原始的、经验性的成分,“悟”是主体自身的,是通过大脑思维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创设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活动中理解数的意义及数量关系等,在“做数学”中积累数感经验。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我以11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才能让别人很快地看出是11根”进行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一边10根一捆,另一边2根等四种摆法。我们知道,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也是一个十的支柱。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摆出了各种方法,对哪种方法更优越,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而出示四个画面(13根小棒),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5根5根地摆,10根为一捆地摆,四幅画面均以2秒钟的时间出现,然后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5根5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而感到无奈时,10根为一捆的摆法却带给学生惊喜,异口同声地说出13根。这样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体验感悟了“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积累了学生的数感经验。

三、注重估算,发展数感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把关注点从数的具体意义的理解及数运算法则的掌握、运算技能的训练上,适当地转移到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为题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估算,感受数的大小或运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促进学生对数的感觉,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在学生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初步建立了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具体实物进行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这根铅笔大约有多长?实际测量一下有多长?相差多少?”“这块黑板的长大约有多长?实际测量一下有多长?相差多少?”让学生运用刚建立的相对粗浅的数感去感知、体验。先估后数,进行对比,使得学生进一步修正对长度单位的感觉,形成相对清晰的数感,这样在不断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四、注重解决问题,丰富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其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对数的直觉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世界,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丰富数感。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乘除法》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乘除计算法则后,教师出示这样的一道实际问题:小明妈妈到文具店买了5枝铅笔、7枝圆珠笔、8本笔记本和4个文具盒。每枝铅笔0.4元,每枝圆珠笔1.2元。妈妈给售货员40元,找回0.9元,对吗?题目刚一出来,学生就纷纷拿起笔来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就提出这道题不能做的,没有告诉笔记本和文具盒的单价。这时,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合作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想一想: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已有的数感,很快地发现铅笔的单价0.4元,圆珠笔的单价是1.2元,它们的价钱都是4的倍数,而笔记本和圆珠笔的单价虽然不知道,但它们的个数分别是8和4,也就是说它们的价钱都是4的倍数。而刚才售货员收的钱是31.1元,不是4的倍数,显然是那位售货员算错的。正是由于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才有可能对这些数有着具体的感觉,悟出这些数的特点,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续生长,逐渐丰满的。因此,教师要有统筹的观念,明确各个学段对数感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每个学段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中悟,悟中学,逐步培养、积累、发展和丰富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上一篇:初中生厌学心理探究与矫正策略 下一篇: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