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策改革和金融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时间:2022-10-12 05:58:01

以政策改革和金融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市场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必要的融资支持,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和难点。2010年5月19日至26日,笔者参加了中央党校中青班赴广东调研组的社会调研,就广东省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从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专题调研,对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提出一些基本的政策思路。

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状况与特征

广东省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与全国相比,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更为迅猛,尤其是“十五”期间,中小企业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即使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2009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16707.89亿元,对该省生产总值贡献率54%;实现税收收入2305.59亿元,近8年年均增长22%;吸纳就业人员2149.14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为37.8%。从深圳市的情况看,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基石作用更为突出:深圳市现有中小企业28.2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以上,吸收就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员的85%,2008年1〜9月中小企业实现本地生产总值3391亿元,占全市的64%。与此同时,融资难仍然是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尤其是近阶段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愈显突出。从调研情况来看,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及其特点至少表现在六个方面:

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大。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资金严重不足和融资困难变大是影响其经营发展的突出问题。据广东省经贸委测算,广东省中小企业实际融资约1.2万亿元,与该省中小企业2万多亿元的潜在资金需求相比,存在1万多亿元的资金缺口;截至2009年6月底,广东省仅有18万中小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约占该省中小企业数量的18%。从深圳市的情况看,全市中小民营企业资金需求超过1.2万亿元,而通过银行贷款、上市、风险投资、私募、政府资助等途径融得的资金仅占需求的21.3%,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调查显示,当中小企业出现资金困难时,70%的企业选择通过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解决资金问题,而通过向租赁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创司融资,或者通过发行债券、公开发行上市、获得政府专项基金的无偿贷款等方式解决问题的仅占2%〜8%。这说明中小企业对间接融资过度依赖,直接融资占比偏低,直接融资渠道和方式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存在较高风险,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加上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信用要求较高,导致贷款程序复杂,评估收费较高,使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居不下。本次调查中,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成本过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抵押物登记评估费、担保费用和风险保证金利息等。

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高。中小企业倾向于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需求问题,而抵押贷款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形式,抵押物不足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成功率较低。调查表明,近三年曾向银行申请过贷款的中小企业,其成功率不到40%,而且几乎全部是通过抵押获得贷款。银行极少对中小企业发放纯粹的信用贷款。

中小企业长期融资更为困难。调查表明,近年来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多方面努力,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一定缓解,但这主要体现在短期信贷融资方面,而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融资却严重不足,特别是大量高科技创业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融资。

小型企业融资难度比中型企业大。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资金缺乏程度差别不大,但从融资能力看,中型企业相对具有优势。调查显示,在提出贷款需求的企业中,成功获得100%足额贷款的中型企业为78.9%,小型企业为36.4%,相比之下小企业获得贷款难度更大。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有理性分析和认识。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理论上的原因,即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基本的观点是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存在更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可能引发更大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而银行为规避这两种风险,往往倾向于在低利率水平上筛选信息充分和低风险的贷款申请人,形成信贷配给,而不是通过利率的灵活变动来调节信贷市场供求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客观性,是一个不可能完全消除的问题。现实情况也表明,中小企业的风险确实远远高于大型企业的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达到11.6%,比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2%高出9.6个百分点。对此,商业银行产生一定的“慎贷”和“惜贷”倾向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对于理论原因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现实原因的分析。现实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之所以十分突出,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的因素,更有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的问题。

从中小企业自身情况来看,首先,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和财务制度不健全是导致融资难的基本原因。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其产品和经营的技术含量不高,竞争比较激烈,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经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存活率偏低,信用风险很大,使商业银行难以完全满足其融资需求。其次,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股权和控制权较为集中,经营者素质偏低,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严重缺失,财务体系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信息不透明,再加上中小企业普遍信用意识淡薄,群体性信用缺失现象严重,特别是在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大量中小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利息以缓解经营压力,甚至个别中小企业恶意抽逃资金,悬空银行债权,造成信贷资金流失,整体信用水平恶化,这都必然造成中小企业陷入越来越深的融资困境。

从金融体制和机制方面来看,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和金融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调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目前面临着直接融资的结构缺陷和间接融资的制度缺陷,导致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功能不强,效率低下。首先,由于银行系统之外的金融服务渠道和方式结构性欠缺、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银行体系等问题,中小企业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研究表明,由于行业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差异,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对融资渠道和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但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建立,场外融资渠道缺失,使中小企业始终存在着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目前尽管建立了中小板、创业板,但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满足上市要求。其次,现有商业银行体系的主体架构都是为大型企业服务而设计的,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模式并不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而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银行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所以,仅仅依靠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从政府作用和政策方面来看,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到位和中小企业政策体系不完善,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更为根本性的原因。经验表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政府能否提供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以引导和推进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调查发现,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普遍认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推动金融机构融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深刻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这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观念,其扶持政策一直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民营中小企业重视和扶持不够,即使重视和扶持也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实质性的优惠政策远远少于国有大型企业;二是政府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较快,无论户数、增加值、税收等近几年都有明显增长,对社会贡献不断扩大,但相应的财政投入和支持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与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很不适应;三是在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财务报表不规范、抵押担保品不足、信息不对称、风险过高等不足,政府没有建立起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保护;四是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不完善,信用制度建设落后,尚未建立包含企业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全面的统一的征信系统,相关制度也不健全,一些政府部门在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配套服务方面环节多、流程长、效率低。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意愿。

改进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与引导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无疑需要政府、金融部门、中小企业自身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政府部门的作用显然更为重要。从理论上讲,现代社会中政府的职能之一应该是通过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法律服务,保证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而中小企业作为企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客观上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扶持,这是由中小企业的作用和特点所决定的。从现实角度看,作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历来为世界各国所重视,而且凡是政府支持力度比较大、政策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其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问题往往解决的比较好。譬如,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最大、相关法律法规最健全的日本,就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其经验值得借鉴。

调查表明,近几年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问题都十分重视,在采取综合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动解决融资难问题上也都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其中有些措施的效果比较明显。近两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优惠政策,分别从金融、财政、转型升级、服务、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深圳市委、市政府则在推动金融创新和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健全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融资服务平台等方面做出了实际而有效的努力,对支持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走出发展困境等方面发挥了实质性作用。但在目前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仍然很大,融资难问题尚未得到真正有效缓解,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和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总体偏高的原因之外,对中小企业缺乏正确的扶持和引导,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长远发展和难以走出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但并未与国家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未能综合运用税收、法律等手段,更有针对性地引导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做精做强,同时淘汰一些无法生存的劣质企业,这不仅使银行贷款存在较大潜在风险,而且也必将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所以,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情况和特点,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进一步改进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体系,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实效和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根据国际经验和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部门在以下几个方面付诸努力和有所作为:

健全和完善扶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立法先行是发达国家规范和扶持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重要措施,我国已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法律形式为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提供保护和支持,但条文过于原则性,操作性不强,应修改为《中小企业法》,理顺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职责,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

从财政和税收上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融资予以支持。我国应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在目前实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下,在制订财政预算和安排财政支出时,按一定比例提取中小企业专项发展基金,用途主要是为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提供贴息的担保和风险补偿;在税收上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的税率,使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达到国际水平。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机制。我国也应该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设备更新、产品出口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融资担保。同时,还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和多层次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地方担保和省级与全国性的再担保多层信用补偿机制,并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将再保险与再担保行业结合,建立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的信用担保机制。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目前迫切需要国务院协调与整合各方信用资源系统,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共享的中小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的、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实事求是的界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由独立的专业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评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信贷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缓解。

推动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和结构化升级。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与大型企业之间的配套发展,坚持扶优限劣,优化企业结构。规范和引导中小企业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透明的财务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和信用能力。

深化金融创新,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和机制

已有研究表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单依靠一种途径、一种方式收效甚微,必须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加以解决。从金融方面来说,就是必须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和机制。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之所以解决得比较好,除了完善的政府政策体系之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重视建立和健全多元化融资体系,包括由法律保护的民间合作信用系统、小型商业银行、由政府为中小企业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形式多样的中小企业基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等,这种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值得我们充分借鉴。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广东省,在深化金融创新、建立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和机制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推动各商业银行积极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强窗口指导,引导信贷支持。二是大力推进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的设立,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三是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目前广东省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和募集的资金均居全国首位。四是研究推出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发展。五是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这些措施在金融危机中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相对于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融资需求,现行金融体系和机制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多元化融资体系建设、政策性金融机构建设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尚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为从整体上建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长效机制,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创新,在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和经营管理机制上寻求大的突破和进展。

按照专业化经营思路,推进商业银行进一步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小企业信贷经营管理机制。一是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推行客户经理制,建立独立审查人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信贷人员综合考核办法,鼓励信贷人员掌握中小企业各种“软信息”,积极拓展客户,建设紧密型银企关系;二是推行中小企业综合授信制度,制订有别于大企业的授信标准,合理确定中小企业授信额度,允许中小企业在有效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三是合理下放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适应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短和快的要求,同时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指标设定一个合理的容忍度;四是鼓励金融业务创新,实现金融工具的多样化,积极开发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结算需求的金融工具。

按照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的思路,进一步推动新型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增加设立地方性小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社区银行,充分发挥社区银行与当地密切联系的优势,提供区域金融服务;积极发展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特别要加大贷款公司的发展力度,培育各类市场主体,适度竞争,专业化经营,不断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

按照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思路,自上而下建立一家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商业性金融机构之外设有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凸显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对有效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调查也显示,一般金融机构很难给予中小企业长期贷款支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依靠政府优惠贷款。为此,有必要自上而下建立一家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长期贷款服务,允许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依托国家信用发行低利率的政策性金融债券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资金。

按照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思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一是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积极发展二板市场和区域性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发展周期的融资机制;二是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三是积极设立和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风险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和成长型中小企业经营发展。

(作者系中国光大集团股权管理部总经理)

上一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回顾与展望 下一篇:商业银行转型须进行配套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