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中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化

时间:2022-10-12 05:47:47

浅谈课堂中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改变,明确地提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学评价定性应多于定量”。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应根据课堂实际,更多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充满温馨的评价――高效课堂中的基本色

囿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的局限性以及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对小学生应多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进行引导。”因此在课堂上对小学生的语言评价应尽量以鼓励、表扬为主,给小学生以“和风细雨”般的感受,树立他们课堂上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参与、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氛围中去,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讲到“西湖”一词时,老师问有谁了解西湖时,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手,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知道,‘西湖’就是我爷爷小便的‘壶’。”原来,普通话的“西湖”和我们方言中的“尿壶”发音很相似,他将“西湖”误解为“尿壶”了。部分学生大笑起来,部分学生看着那些大笑的学生,不知道笑的原因,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茫然地看着老师,不知所措。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知识面较窄,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张冠李戴或者完全不符合成年人的逻辑,这时如果老师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学生,第一反应应该是哈哈大笑,但这样做的后果也许是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那位学生一定会很尴尬、很自卑;也许那位学生从此再也不会像以往那样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地回答问题了,即使他知道那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但那位老师只是微笑着走过去摸着他低下去的头,对他说:“你说的和黑板上的‘西湖’是两回事,你能尽力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虽然答案不正确,但大家还是很感谢你。”接着,老师带头鼓掌,大家跟着鼓掌。那位同学抬起头,眼中闪动的是自信和骄傲,接下来回答问题时,手儿举得比以前更高,声音比以前更响,投入到课堂的尽头更足了。

很多老师都反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在课堂上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不高,认为是学生知道“害羞”了。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老师们没有注意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进行树立和保护,特别是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的语言评价缺乏关爱、偏向客观、侧重定量,使学生越来越自卑、猜疑和封闭,时间久了,学生便排斥交流排斥课堂、排斥集体,就谈不上课堂的高效性了。

因此,对于语文课堂上学生犯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应该明确指出外,其余的错误,我们在评价时,要奠定好语言评价的基础,掌握好语言评价的方式,滋润学生心田。

二、饱含激情的评价――高效课堂中的推进器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对学生“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因为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点燃学生的课堂激情,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一个兴奋点推向另一个兴奋点,尽量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我在教学《广玉兰》一课时,一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认为在描写广玉兰的形态一段中“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写得很美,他读了一遍后,我表示赞同:“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时启发他:“如果你是那只小蜜蜂,当看到新鲜的花蜜,你会怎样?把你的情感投进去读一读。”学生很容易地将“迫不及待”和“钻”字读得更有情感,他的这种情感感染了其余的学生,同时也感染了我,我把我的掌声毫不吝啬地送给了他,并评价道:“我看到一只辛勤的小蜜蜂,不,是好多的小蜜蜂,都被广玉兰那美丽纯洁的花和神奇的大自然吸引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品味广玉兰的幽香和纯洁吧!”全班学生的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了,将这段文字读得情感十足、细腻感人。

学生在初步接触文本时,往往将理解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经过老师的评价和引导,学生很快发现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再次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后,情感得以激发和升华,朗读时的感受较前次有所丰富;当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时,老师又抓住契机,将情感激发到一个更高层次,并将这种情感感染给全班学生,使全班学生以自己的阅读去发现美、享受美。教师的语言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充满收获的评价――高效课堂中的催化剂

小学语言课堂因其具有深刻的人文性而异彩纷呈,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评价则是激发学生挖掘、发现、感受人文色彩的催化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应时刻关注课堂生成,注意对学生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拓展。

同样在教学《广玉兰》时,有部分学生认为“凋谢了的广玉兰花”很美,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凋谢了的广玉兰花既没有纯洁柔美的花瓣,又没有鲜艳诱人的色彩,当然没有盛开着的花儿漂亮。我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只要你们能说服大家,真理就在你的手中。”

那少部分学生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有鲜艳外表的花儿当然很美,但孕育着种子的凋谢了的广玉兰花更美,因为它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充满激情的阐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因势利导:“你们不但看到了广玉兰外表的美,更能透过外表看到内在,像这种内外皆美的事物原来在大自然中也有啊!”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我认为作者不仅是在写广玉兰,而是在写像广玉兰那样内在很美的人。”我赞道:“你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你使我看到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应选择好学生的最近生成点,给予恰当、中肯的语言评价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走向另一个生成点,让学生在这个生成点上再开花结果。应该注意的是,两个生成点之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融通的,教师的语言评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充满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四、明确是非的评价――高效课堂中的指南针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原则性导向错误,我们应该及时纠正,并加以适当引导,而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肯定和赞美。

有个经典案例,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对于狐狸能顺利得到乌鸦嘴里的肉,有部分学生对狐狸的“聪明”很佩服,认为正是狐狸看到了乌鸦的愚蠢和虚荣心而“巧施妙计”,“机智”地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课堂上出现这样的争执,老师没有迂回评价,而是直接指出:“狐狸的‘聪明’‘机智’是建立在自身的贪婪上的,正因为这样,狐狸的所作所为不是‘聪明’‘机智’,而是‘虚伪’和‘狡诈’,是一种非正义的‘诡计’”。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确立,遇到似是而非的观点,往往缺少判断能力,表现在语文课堂上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不到位或不正确。此时教师的语言评价应做到一针见血,明确地告知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我们在课堂上应通过艺术化的评价语言,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将不朽进行到底 下一篇:心理预警·教育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