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常态视角的山西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12 01:52:52

基于新常态视角的山西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全省旅游资源丰富的现状极其相悖。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往“一煤独大”的经济发展结构问题频现,迫切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文章从新常态视角出发,旨在通过对山西省 11 个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选取适当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就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平衡发展及如何调整本省旅游经济战略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山西省;旅游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26

1引言

步入经济新常态以后,全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作为以煤碳产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支柱的资源型省份,2014年山西旅游业紧抓新常态这一重大机遇,主动整改、创新产业机制,积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拓宽发展视野,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力求实现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转变的跨越,到2015年,全省的结构调整已出现新趋势,据相关统计可知,全省非煤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已超80%,表明在新常态背景下,新业态的发展已迈出了新的步伐。

总览相关文献,关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主要包括省域间非均衡和省域内非均衡,且后者较少。以山西省为例,目前关于全省旅游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而关于省内各地市差异发展的研究甚少,且从新常态视角出发来分析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文章未有涉足。故本文以《山西统计年鉴》中旅游统计数据所划分的 11 个地市为依据,建立区域研究单元。

山西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201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284651亿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23%,表明旅游对全省经济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山西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仍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则表明我省旅游业的潜在竞争优势还远未发挥作用。

2测度区域差异的统计指标分析

21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总体变化趋势差异

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可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这两个指标来反映。绝对差异是指包含受物价水平以及量纲等因素影响的表示旅游经济总量差异的指标;相对差异则剔除了量纲的影响,是一个比值,可用性较广。其计算公式:

标准差S=Xi-2N

(其中=XiN);变异系数V=S

由表1可知,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绝对差异随时间的推移显著扩大,经计算可知2004―2014年标准差增长了64倍,2014年较2013年增长了12倍;而相对差异则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090下降到2014年的041。该趋势的出现表明山西省旅游发展水平虽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各地市间旅游发展基础和旅游发展速度等诸多要素的差异,从而使绝对差异呈现出越来越大,而相对差异逐渐变小的格局。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随着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转变,旅游业在全省经济贡献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攀升。而缩小地区差异,保持各地市均衡发展,是使绝对差异降低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全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

22山西省各地市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分析

以《山西统计年鉴》(2014)的相关资料为数据来源,通过计算2014年山西省各地市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及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的比例情况来分析本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

图12014年山西省各地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比重

数据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15。

从图1可以看出,晋中、太原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64%,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二者的旅游创汇是推动全省旅游经济增长的优势区域;其次是大同、忻州、临汾以及长治,总计达29%,属次优区域;阳泉、吕梁、朔州等区域仅占很小的比例,表明这三市旅游创汇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甚微。

从图2可以看出,2014年国内旅游人数太原、晋中总计达33%,所占比例较高,表明旅游者在山西省的活动范围较为集中;其次是晋城、长治、临汾、运城等地;吕梁、朔州、阳泉等市仅占15%,旅游者到访率明显较少。旅游者活动范围的地域集中性,表明各地市区域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有所差异,对于旅游者到访频率较少的区域,除应加强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在新常态背景下,山西省应更加注重对旅游资源富集区文化内涵的深挖。

图22014年山西省各地市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

数据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15。

正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阐述的类似,通过对图1、图2相关资料为数据进行的分析,可将山西省旅游发展层次按地区对本省旅游的贡献度可分为成熟区(太原、晋中)、成长区(临汾、运城、忻州、大同、晋城、长治)、开发区(吕梁、阳泉、朔州)。

表22014年山西省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及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情况区域成熟区成长区开发区区域所含市太原、晋中临汾、运城、忻州大同、晋城、长治吕梁、阳泉、朔州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比重(%)65332各区域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325315

由表2可以看出,2014年成熟区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的比重高达65%,而开发区仅占2%,表明成熟区由于旅游发展的基础相对好于其他区域,故而其旅游发展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最大;就国内旅游人数而言,成长区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的比重最大,成熟区所占比重为32%,在新常态背景下,由于不断创新旅游业态,从而吸引了相当大比例的入境旅游者。

3新常态下山西各地市旅游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31可进入性差异

2014年省内大西高铁南段的开通,使得成熟区和位于成长区部分地市的可进入性在原有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从而使国际国内游客入晋旅游更加便利,相关调查显示,大约1/3的游客乘该线游览沿线景区和县市;而地处吕梁、太行山区的地区虽资源赋存较好,但因交通不便,可进入性较差,旅游发展相对落后省内其他区域。

上一篇:哈尔滨市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疗发展现状... 下一篇:基于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家庭生育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