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依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2-10-12 01:14:28

留守儿童的依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依恋是儿童和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亲密的情感联结。然而,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开,有的与母亲或父亲一方生活在一起,这种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留守在农村的状况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依恋风格。基于现有的研究资料,本文从依恋对象、依恋质量、依恋模式和影响因素这几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状况进行了探讨。今后的研究可从测量依恋的工具、依恋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着手。

〔关键词〕留守儿童;依恋;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3-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1969年正式提出“依恋”这个概念,他认为依恋是儿童和主要照顾者(尤其是父母)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亲密的情感联结。鲍尔比曾在他的研究中提到儿童与母亲的分离可能导致后来的精神病理学疾病。张明红认为早期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婴儿对自己、对父母和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及产生积极的探索行为和勇敢的交往行为。这不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有重要作用,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依恋早期的形成情况对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其他地区打工,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达到2290.45万,而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

在国外,虽然没有农村留守儿童这种说法,但有研究表明在美国从1970年到1997年,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18岁以下儿童净增了76%,到2001年时,已有240万的孩子由他们的祖父母抚养,近年来有超过400万的在校学生最初是由祖辈抚养的。

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开,有的与母亲或父亲一方生活在一起,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与另一方相处上几天。许多研究表明,这样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留守在农村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依恋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本文从依恋对象、依恋质量、依恋模式和影响因素这几方面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状况。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特征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对象

有研究表明,非留守儿童的依恋对象集中在母亲、父亲和朋友;单亲外出儿童的依恋对象集中在母亲、父亲和朋友;双亲外出儿童的依恋对象集中在照顾者、母亲、父亲和朋友。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内部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质量显著高于对父亲、朋友和照顾者的依恋质量。

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对象会随着父母的外出数量而发生变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样,依恋的对象并不止一个。鲍尔比曾提出婴儿的依恋对象一般不止一个,与这些依恋对象的亲密程度也不尽相同,它们形成了一种“依恋层次”。这些留守儿童即使与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了分离,但父母仍然会成为他们的依恋对象。只是父母外出的数量不同,孩子的依恋对象也会不同。在农村,一般单亲外出打工的家庭多为父亲外出,而母亲还是留在家里照看孩子。有研究发现,农村儿童对母亲更加信任和依恋,对母亲有较多的情感回报,表现出不平等特点。因此,大多单亲外出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依恋对象没有差别。

然而,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最主要依恋对象已经由母亲转变为了照顾者。侯雪薇的研究指出,可能是因为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儿童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激起特定情感与行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的需要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及时满足,因此,可能会使平日与儿童接触最多的照顾者取代父母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依恋对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

国外有研究发现,更换照顾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1]。彼得(Peter)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出更高的依恋质量[2],而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不安全型依恋。国内也有研究发现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的亲子依恋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在留守儿童内部也出现父母均外出务工比父亲一人外出务工的留守初中生依恋质量显著更差,安全性更低[3]。还有研究提到,单亲外出儿童与父亲、母亲、同伴的依恋质量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双亲外出儿童与父亲、母亲的依恋质量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与父母的依恋质量好于男生。

以上研究的结果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仍旧可以看出,父母外出的数量对留守儿童依恋质量产生了影响,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好于双亲外出的依恋质量。

但也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与农村非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测量工具等有一定关系。这些研究测查的是不同地区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环境、地域文化背景、留守情况等这些因素都不一样;在测查的过程中所用的测量工具也不一样,都是翻译国外量表进行了一定的编制修改然后进行的施测,并且在翻译修订过程中都是针对所测地区的留守儿童特点而改编的,虽信效度都比较高,但所测内容不完全相同。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模式

鲍尔比认为早期的亲子依恋模式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是因为儿童在早期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式”。有研究表明,单、双亲外出儿童不同依恋系统之间均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尤其是双亲外出的儿童特有的照顾者也与其他依恋对象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张杉杉[4]和李彩娜[5]也认为同一维度不同依恋对象之间均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还有研究认为父母依恋与朋友依恋间具有显著相关[6]。

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依恋的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各种依恋模式之间还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但彼此也有一定程度的独立。父母依恋对朋友依恋和照顾者依恋的影响不尽相同,说明各自的功能也不完全相同。目前,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农村留守儿童依恋风格和依恋模式的研究还较少,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上一篇:体验、互动与感悟 下一篇:小芳的父母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