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发展新境界

时间:2022-10-12 01:01:18

努力提升发展新境界

人们通常对不同时期干部队伍特征作出这样的概括:上世纪70年代前后以“农业干部”为主,80年代以“技术干部”为主,90年代以“经济干部”为主,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发展时期对领导干部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要求。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和能力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近一段时期以来,省委省政府组织了若干批党政领导干部赴新加坡、美国等地专题进行城市规划的培训,通过国内外近20天的学习培训,借鉴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结合苏州的实践,感到一些方面值得高度关注。

城市是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中心,一定意义上,城市要科学发展,涉及的已不仅是一个“城市”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更进一步看,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以和谐的城市为基础的,和谐的城市应当是一个充满理性的、祥和、安定、美好的健康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城市规划则是我们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统筹协调各类要素和公共产品的优化合理配置、统筹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和矛盾的重要手段,从而不仅保障城市的科学发展,而且使人人平等地享有城市。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城市规划的全覆盖,确保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前瞻性。首先要体现区域发展的全覆盖。苏州8488平方公里要整体规划,不留规划“盲区”,尤其要从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高度,围绕把苏州建成区域化特大城市的目标,更加强调苏州总体规划对县(市)、区级规划的调控作用,县(市)、区级规划对乡(镇)规划的调控作用,努力实现区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围绕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城市规划覆盖到农村,以便在规划层面上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局面,防止城乡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其次要体现各类规划的全覆盖。我们既要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又要制定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既要考虑三次产业布局,又要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使之相互衔接,配套协调,引导各类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人居相协调。再次要体现整个过程的全覆盖。城市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一定发展阶段起到引领和调控作用,但同时,城市规划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宏观形势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修编,在动态中保持规划的全覆盖,这样的城市规划才更具科学性。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为了方便人的生产、生活,在这方面我们应向新加坡学习。新加坡十分强调“人本化”的城市理念,处处体现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的深度关怀。比如,为了保留岛屿的自然风光,新加坡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等列为自然保护区,以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每个镇区建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居民住宅每隔500米建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使得人们出行时仿佛有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感觉;全国按55个小区进行建设,组团内和小区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兼有就业、交通、商业、休闲、居住等功能,营造了一流的人居环境。与之相比,我们还不同程度存在“非人本化”的现象,比如,道路越宽越好,较少顾及市民出行方便;建筑一味追求气派,事实上与其服务功能是割裂的;设施布局的主观因素较多,缺少规划的整体性。诸如此类,亟待我们在新一轮发展中加以克服。

借鉴新加坡经验,我们在凸现城市功能“人本化”的实践中,有必要把握这样几个环节。一是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城市建设理念。人是城市的主体,我们在建设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彻底摒弃以往较多注重城市气派、较少注重百姓方便,较多注重领导政绩、较少注重百姓生活的做法,扎扎实实做好城市重大项目和实事工程,把展示城市形象和便民利民结合起来。二是努力关注城市设施的“细节”。城市设施无小事,要把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作为城市功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导向,在城市公共交通、上学就医、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作出优先安排,把为老百姓服务的公共产品向农村、向社区延伸和覆盖,注重从住区道路的沟通、服务网点的开辟、绿化绿地的设置等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三是坚持创业与宜居环境营造的结合。适宜创业和适宜居住不是割裂的,要把苏州建成各方人才投资和创业的首选之地,要使各种资本在苏州能发展、做得大、留得住,很重要的首先是建成宜居城市,使人们在苏州居得起、居得好、居得久,让人们实实在在享受到社会的和谐、生活居住环境的优美、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文化氛围的个性魅力。四是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凸现,我们必须妥善解决好农民的各种权益保障,比如,城市设施建设如何以较小的资源投入、较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为今后的城市发展留下空间和余地,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实践探索。 责任编辑:刘忠

上一篇:规划引领 建国际性人文绿都 下一篇:城市建设重在科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