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浅析

时间:2022-10-12 12:45:27

高中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浅析

摘 要: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过程与方法”在三维目标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进而落实三维目标,文章从课堂教学、习题教学和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入手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标准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了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注重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强化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使教学真正成了学生自身探索、思考、观察、实践、合理想象、提出质疑、自主创新的过程。

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当前课改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过程与方法”也是学习目标,可是强调过程考核的课应该怎么上?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明确学生发生的行为过程,尤其学生参与的过程要精心设计,结合探究式教学活动,善于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展开分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此外,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开展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科学制作小发明,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体验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加强物理同科技、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下面我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从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着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从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中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

在一、二年级物理学习阶段,物理概念、规律是物理学习的重要部分,每个概念、规律和理论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其发现过程都蕴涵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观和世界观会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

物理概念建立的方法主要有逻辑联系法和科学抽象法,如果我们能在建立物理概念时让学生认识、体验这些科学思维的方法,就等于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

例如:“电场强度”就是从电场的属性抽象出来的,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其意义和内涵,就要先了解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在不同点电场有强弱之分。然后提出:能否定义一个物理量定量表示电场的强弱?这个物理量应该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通过探索寻找这个物理量。通过利用库仑力进行推导发现:一个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库仑力F与其所带电量q的比值总是与F、q无关,只与电场本身有关。通过这一研究过程,使学生想到了F/q能够用于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可定义其为电场强度。

物理学中很多概念既存在有机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例如:在电学中就有电势、电势差、电动势、电势能这样的物理量。只有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及时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这些概念。

二、在习题处理中体现过程和方法

在物理课上,除去概念规律的学习外,习题课也是师生普遍重视、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于注重总结解题的方法和类型,强调机械记忆和模仿。新课程下的物理习题教学应该怎样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呢?笔者结合实践认为可以从如下两点出发。

1.例题的选择除了典型性还应该具备生活行和时代性。例题在内容上应充分反映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体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最好可用一题多变的办法不断改变条件,逐步引申;或用一题多解的办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力图让学生从不同视角研究问题,使认识进一步丰富、深化,提高学生的智力品质。

习题的背景可以从物理学史、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现代科技等方面汲取,使学生从习题中体会科学思想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学会针对实际问题建立物理模型,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2.习题教学要能体现出过程性、方法性和探究性。新课程强调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习题课中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题过程中,以习题为载体,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进行科学探究等认知过程,使学生感悟出解题的基本步骤,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学科特点体现“过程和方法”

演示实验,经常会有学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做演示实验,看不清到底是怎么做的,依据什么得到的规律和结论……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也要把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一要明确实验目的,因为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从具体的目的出发的,因此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清楚面临了什么问题,需要做什么实验解决;二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和规律,进而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结论。

分组实验作为学生参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若学生只会按照书上设计好的实验步骤照葫芦画瓢做,按部就班地记几组数据,则很难有多少收获。在分组实验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两点:

1.认识实验仪器,规范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积极了解仪器的功能、使用条件、量度范围、精密度和使用规范。对有的仪器,还有必要了解它的设计原理,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正确使用,当面对原理相似的新仪器时,还能及时进行知识迁移,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示波器等。

2.科学处理数据,正确对待实验中的失误和误差。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对促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是十分有益的。当实验出问题或误差太大时,不能以仪器粗糙、条件不行搪塞,更不能编造数据,弄虚作假,而应当启发学生如实分析实验失败或误差偏大的原因。

过程和方法是新课改的亮点,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学生的体验过程,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播。我们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发掘能体现过程和方法、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内容,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使新课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

[2]徐妙中.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

[3]袁振国.课堂管理的策略.

上一篇:高职动漫专业中的3dmax课程应如何开设 下一篇:政治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