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性肝脏损害的防治与护理

时间:2022-10-12 12:04:51

抗结核药物性肝脏损害的防治与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脏损害的防治方法与护理方式。方法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40例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者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值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结论 抗结核药物性肝脏损害时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肝脏损害的防治及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肝脏损害,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肝脏损害;防治;护理

结核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多发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的常见毒副作用,以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升高最为常见,在临床治疗中时有发生[1]。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程度因使用药物的不同有所不同,大量结核患者因化疗停止导致病程延长,对疗效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抗结核治疗中需密切关注肝功能变化,及早发现并进行预防,确保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0例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X线胸片、CT扫描及痰结核菌检查确诊,在进行结核治疗前肝功能正常,无肝炎及肝功能异常病史,表面抗原呈阴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15~72岁,平均(35.7±2.1)岁;38例继发性肺结核,15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7例结核性胸膜炎。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16~74岁,平均(35.4±2.3)岁;36例继发性肺结核,16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8例结核性胸膜炎。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化疗方案;痰培养呈阳性患者,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疗方案。

1.2.2防治及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降酶保肝的治疗,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C及护肝片进行预防治疗[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胆红素的正常范围为5.0~20.1μmol/L,谷丙转氨酶的正常范围为0~40U/L。

2 结果

经过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者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值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P

3 讨论

肝功能损害时进行抗结核治疗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对治疗进程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治疗中断。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升高是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其主要机制是抗结核药物对细胞内代谢过程产生干扰,造成肝内胆汁淤积、坏死,同时引起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升高。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肝功能损害发生在用药8w内,进行保肝降酶治疗、停药或休息后大部分可自行恢复[3]。本组研究中,入选的140例患者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正常,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结核病为慢性传染病,疗程漫长,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肝脏损害,使患者被迫停药,对治疗产生影响,无法有效控制结核病疫情。在这种情况下需给予防治及护理干预,本组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给予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的优质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加大抗结核药物性肝脏损害的宣传力度,向患者讲解及时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报告给医生,给予停药、保肝降酶的治疗。②心理护理。结核病病程较长,患者在治疗期间常出现郁闷、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担心肝脏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及停药对治疗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需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告知患者肝脏损害是治疗过程中较正常的现象,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保持心情愉快,肝功能可很快得到回复,不会影响结核病的正常治疗。医护人员需经常巡视病房,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4-6]。③饮食护理。患者饮食需以高热量、适量蛋白质、糖、维生素丰富、易消化为基本原则,少量多餐、忌过饱,尽量避免使用油炸、辛辣、粗糙、坚硬的食物。大部分患者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厌油等症状,因此,在饮食上不宜强迫进食、补充高营养食物,宜进食维生素丰富、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进食太少,无法满足患者的生理要求,可适量进行静脉补充维生素、脂肪乳及葡萄糖。待患者症状好转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④环境护理。因重症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轻症患者可进行下床活动,患者的活动范围多在病房内,因此,病房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湿度及温度适中、阳光充足,环境需保持整洁、舒适。另外,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因此,需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控制进出入病房的人数[7-8]。

经过优质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后,立即给予停药或保肝降酶的治疗,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抗结核药物性肝脏损害是抗结核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对行抗结核治疗的患者给予相应的防治及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肝脏损害,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蔡冬格.分析临床应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状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9):152-153.

[2]许东,赵满芝,孙登顺,等.87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02):112-113.

[3]刘晓茹.抗结核药物致肝脏损害的防治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233-234.

[4]任彦微,徐齐峰,辛宝双.探讨抗结核资料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于处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599-600.

[5]安慧茹,吴雪琼.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35(10)729.

[6]刘心,夏淑珍,姜振东.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6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7):109-110.

[7]马凌,杨芳玲,杨奇帅.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80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2092-2093.

[8]李文江.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资料对肝功能影响的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07):15-16.

上一篇: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研究 下一篇:习惯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骨软骨骨折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