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10-11 11:13:45

制度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奇迹,得益于一系列市场化的制度变革。如今制度变革、要素投入、全球化、人口红利所提供的长期增长动力都在衰减,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无以为继,经济的发展将依赖于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中国经济 市场化 制度红利 制度创新

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高速增长常被归因于生产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包括劳动、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积极地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而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一、改革的制度红利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政治制度和产权制度先于经济发展并决定经济增长。学者普遍认为制度变迁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比较优势和发展战略[1],竞争和产权制度[2]、市场化和经济体制改革[3]等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三十年来的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需求,为经济的持续增长释放了巨大的活力空间[4]。

改革开放初期,制度创新驱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乡镇企业不断涌现,小商品市场和中小型制造业迅速繁荣。国有企业进行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革;深圳、珠海等地先后被划为经济特区,大连、天津等十四个城市被划为沿海开放城市,一个由外向内辐射的经济开放格局初步形成[5]。

二、经济增长趋缓

劳动力优势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而现在人口结构的老年化导致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过去形成的低消费、低劳动力成本支持的高投资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变化[6]。

制度变革、要素投入、全球化、人口红利所提供的长期增长动力都在衰减,以大量增加资源、资金投入维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增长格局变化的新时期。对中国这样的非创新型经济体而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须依赖制度的改革[7]。

三、新的增长模式和制度创新

今后我国要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生产率增长应逐渐转移到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动力的轨道上。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健全对产权和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改革金融体制,培养风险投资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以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推进户籍改革

僵化的户籍制度令移民成本过高。对劳动力市场而言,当前全国有约2.74亿农民工[8],其中外出务工农民工1.68亿。但是这些劳动人口仅在城市务工,未完成城市居民化。应逐步放松户籍管制,配合以实际常住人口为基础的财政、教育、医疗、退休等制度改革[9]。当流动性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人们不必过分担心户籍制度绑定的各项社会保障时,创造性和生产力都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三)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1.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体。政府以扭曲价格的政策促进贸易增长,如保持较低的利率以及对能源、土地以及水电等生产要素采取价格管制,导致价格对于企业失去了信号传递功能。应该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2.以政府引导为补充。改革精简政府机构和职能,打击腐败,强化公众监督,减少妨碍市场竞争的行政干预[10]。政府应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11]。林毅夫提出,每个国家的禀赋结构不同,而一国的最佳产业结构,是所有产业都符合该国的相对优势,这样的经济将具有竞争力,资本将会迅速积累,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将会转化,产业结构也会升级到一个相对较高的资本密集度。企业进入优势领域,辅以技能、物流、交通、融资渠道的提升,就会带来成功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多元化[12]。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来提供足够的鼓励措施激励企业勇敢地进入一些领域,并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

四、总结

市场化的制度改革带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今后新的经济增长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应当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移到集约型,以技术进步带动生产率的增长。完善市场规则,改革金融体制,培养风险投资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制度保障。逐步放松户籍制度,进一步释放人口流动性和劳动力的创造性。最后,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市场而不是行政的方式来配置资源,让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从生产型转为服务型政府,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2]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04.29.

[3]林毅夫.林毅夫回应争议:新结构经济学的要义.FT中文网,2012.10.25.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林毅夫,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6]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7]南方都市报.三大战略转型决定中国经济增长新格局.2012.11.15.

[8]聂辉华,邹肇芸.中国应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6期.

[9]潘向东.中国经济增长需释放‘制度红利’.《企业观察家》,2012年第6期.

[10]秦晓.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需靠制度红利.证券时报,2011.04.11.

[11]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12]姚洋.教育投资与户籍改革是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基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2.12.26.

上一篇:关于银行业监管的观点比较 下一篇:挖掘存量机会中电信2016再战1亿部终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