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11 10:00:15

基于学生发展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探究式学习方式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真正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探究;体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43-01

幼儿天生就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他们自发地会对各种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并用自己的方式,比如摸、看、闻等去探究并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这点看喜欢探究应该是幼儿的天性。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在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的过程中,可以有何作为呢?文章以中班一节科学活动“吹泡泡的秘密”为例,进行探讨。

一、亲近生活,发掘科学探究内容

生活是活动的源泉和核心,要从生活中发掘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同时又是比较感兴趣的游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吹泡泡所使用的材料逐步由吸管、纸卷、笔管等自制材料升级换代成漂亮又先进的吹泡泡棒、卡通泡泡枪等。在吹泡泡的时候,幼儿更多关注的是泡泡枪发出的音效、泡泡的颜色、多少及大小等,而对于吹泡泡活动本身所蕴含着的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如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吹出泡泡、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不同形状的东西吹出泡泡的形状一样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则很少关注,更缺少探究,所以“吹泡泡的秘密”这一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二、材料适宜,激发有效的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科学活动材料的提供是这样表述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在“吹泡泡的秘密”这一活动中,我们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几种材料,在第一次探索中提供了钥匙、花片、橡皮泥模具、水果包装网,让幼儿尝试着用这些材料吹出泡泡,通过操作、讨论、交流,他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所有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上面有洞。在第二次探索时,我们提供了树叶、纸片、铅丝和毛条,让幼儿进一步探究这些没有洞的材料是否能吹出泡泡。幼儿大胆尝试,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分享,他们用卷、戳、剪、弯曲等方法在没有洞的材料上变出了洞,挑战成功。

三、充分鼓励,支持探究的行为

探究是指幼儿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与同伴或成人交流、检验的过程。教师该如何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呢?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泉,只有“既适合于幼儿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虽然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对周围事物有本能的好奇感,但是由于他们生活经验及科学知识的不足,面对一些现象时,提不出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幼儿观察的兴趣点出发,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我们首先设疑激趣,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亲历亲为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些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用“引”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一个问题的情境中,在观察、操作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鼓励幼儿多提问,幼儿的问题一触即发:是不是有洞洞的东西都能吹出泡泡?没有洞洞的东西能吹出泡泡吗?

(2)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幼儿的思维是从动作片开始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幼儿对某种现象感兴趣,表现出疑问,或不知道原委或有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实验的方式寻找原因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一个过程,对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幼儿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谁知道呢?幼儿纷纷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答案也是各不相同。怎样来验证自己和同伴的猜测呢?动手操作是最好的办法。他们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再次投入实验,观察并寻找着正确的答案。在如何将铅丝、纸片、树叶变出洞洞的操作时,幼儿的操作各不相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在幼儿遇到挫折时,搞清楚失败的原因尤为重要,我们没有改幼儿的操作为教师的现场演示讲解,而是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在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宜的引导。当幼儿感觉到他们的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他们便真正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我们应该充分给予幼儿科学探究的机会,耐心等待幼儿自己解决遇到的科学问题,鼓励和支持幼儿因坚持自己的主张而增加的探究过程,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激发着幼儿不断去探索、了解、认识整个世界,获得真正而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岁~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2]陆娴敏.幼儿游戏之旅――研究性游戏学习[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下一篇: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