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谐为美!”

时间:2022-10-11 09:46:49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美在和谐。”可见,和谐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里,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语文课堂和谐融洽起来的前提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还应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美好愿望与情感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进入到“人化情境”中去,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追求语文课堂的诗情和创意,是语文课堂和谐融洽起来的主要表现

“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那么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注意遵循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但教师们对学生主体作用实施的策略理解模糊,有的教师“主导”过多,有的教师“主导”随意、放任,导致不能合理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需要投入、体验、感动,需要师生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除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外,还应让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许多教师课堂预设得太多,导致课堂上过于关注教案,过于在乎课堂上表面的喧哗和热闹,忽视了生成资源的利用,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新课改指出语文课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从而使语文课堂的和谐融洽落到实处,不浮于表面。

三、营造有个性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在和谐融洽中放飞成功,放飞心灵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曾说:“健康的个性与创造性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作为重点来抓,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多设计一些非唯一答案的具有多样性的问题。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化师生对话空间,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适时给予启迪、引导和帮助,这样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

如在《梦游天佬吟留别》的教学中,有教师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梦”的理解,有同学认为,梦是李白对曾经的宫廷生活的追忆,梦境中奇丽景观及其转瞬即逝,正是作者奇特经历的曲折表现,“恍惊起而长嗟”,恰是诗人一声沉重的叹息。应该说,学生的这种说法是经过了思考的独特体验,如果单就第二段而言,也能自圆其说。但历史的李白是这样的吗?教材的价值取向是这样的吗?面对学生的这种“创新”,教师并不是盲目肯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联系李白的生平和他不羁的人格,联系全诗来思考,特别引导学生关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内蕴,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梦”是诗人理想写照,是诗人向往的自由和睦的世界的折射,诗人对仙界的向往,不同于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愤怒的表达,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抗。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巧借学生有失偏颇的体验作为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在对话和碰撞中探究问题,实现教材的价值取向的做法,激活了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加和谐融洽高效。

上一篇:心急难吃热豆腐 慢品方解诗中味 下一篇:浅谈如何赏析散文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