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血行风自灭的观点治疗中风的体会

时间:2022-10-11 09:22:57

运用血行风自灭的观点治疗中风的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理论之精髓"血行风自灭"的临床运用效果的总结。方法 从门诊患者中发现病例,选择具有中风先兆的,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三高患者,具有颈椎病引起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已经患有中风病的患者共60例均运用血行风自灭的观点来辨证治疗。结果 只要是坚持服用药物者,不中断治疗的,效果均好。结论 运用血行风自灭的观点来辨证治疗和预防中风病证效果较为理想,它能解决长期服用西药而致付作用大的问题,缺点就是患者经济开支大于用西药治疗,患者若胃功能不好的不能坚持长期服药的,中断治疗的难达到预期效果。但只要坚持长期服用药物,能改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预防和减少中风发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行风自灭;中风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祖国医学的治风之精髓,他的医理源于《气血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气郁则血缓、血滞、血脉失养,肝失柔藏,风自内生,经络阻滞,半身不遂,发病曰中风"。真正明确的论述是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一说最早见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他在行痹的治法中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血在风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整个病程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燥皆可引起风证。因此病因学说中又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与血互结,病重难治,因而在治疗风证中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如著名医家王清任创补阳还五汤治瘫一方,立补气养血,逐瘀通络,临床运用几百年,长盛不衰,可谓独出心裁,补前人之不足,此法运用至今,多见奇效,又如历代医家治皮肤病,虽风证皮肤病名方甚多,仔细分析其组成药物,每方之中都有"治血"之法,其中尤以行血、养血、活血、凉血治风之方为多,本人就行医三十余载,运用血行风自灭治疗中风病临证发挥心得,随录行血几则,与同道共同学习,以希指正。

1活血凉血而灭风

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则生,不反则死";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此二节均为气血并逆之实证,前者为气机不转而暴死,后者为阳气伤而血逆于上,伤于筋脉而驰纵。因"血为气病则为实"。故"气有余则泻其经隧"," 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立破血去恶,潜阳镇摄,清热开窍之法治之。

此法适用于中风闭证,因暴怒伤肝,阳热上亢,气血奔涌者或气逆于上,痰随壅,闭塞隧道者。症以卒然晕厥,或以晕厥为主,或无昏迷,但面红唇赤、气粗息高、咽中痰鸣、烦燥不安、或牙关紧闭、或头痛恶心呕吐,或眩晕耳鸣,大便秘结,半身不遂,脉弦实或洪大,舌紫红,苔黄厚。

此类病症身体多壮实,治法当以破血活血,如静血放血300~500 mL;或以芳香开窍,清心凉血涤痰,或以适当攻下破血,药方如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至宝丹、羚羊钓藤汤,涤痰汤,血府逐瘀汤,桃仁承气汤等加减化裁辨证用药治疗,治疗期中药不少于4次/d,不少于100 mL/次,1个疗程不少于21 d。只要坚持,疗效确切。血与气并,上壅病厥,此血为恶血,有余之血,气非正气,乃肝气也,上逆之气,为有余之气,气有余便是火,其性属阳,其用炎上出其有余之恶血,泻其有余之郁火,气随血泻而经隧疏通,实热自清,风自内熄 ,故风证缓解自消。

2补气化瘀而灭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以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历代医家对气瘀、血虚的论治都有不同的研究和进展,著名医家王清任研究列举了25种气虚证,与50种血瘀证,创造了十多个补气祛瘀方剂,给后人对中风病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人在临床上运用王老先生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病,临床上收到满意疗效。

如气滞血瘀证,患者常常是情绪急燥,肝气郁结,胸胁不舒,木强克土,营气痹窒,由气滞致血行艰涩,血脉久滞,经络瘀阻,稍有动肝气逆,即可发病,大多症见面表唇紫,目赤目眩,头胀痛,恶心呕满,烦燥不安,大便秘结,四肢抽搐,半身麻痹,苔黄脉细。此证治当行血消瘀,舒肝理气,方取《金匮翼》书中钓藤饮去人参、生姜合四物汤加赤芍、桃仁、丹参、白芍之类,因肝喜条达,郁阻得舒,脾胃得运,木柔血行,风证自熄;又如阴虚血瘀常见于老年人气虚不生,荣血不化,脉道痿痹,阴血不布,运行迟缓,经脉失养僵化,致中风而发病。或年老气血久亏,因于大汗腹泻,创伤失血等致阴津大伤,血脉不充,经络痹阻,四肢麻木,发病而致肢体痿废不遂。症见风中经络,半身不遂,语言塞,肌瘦痿,,面无荣色,舌暗嫩淡,少苔,脉细而短,胸闷,短气,心悸,头晕头痛,便秘等一切阴虚血瘀之象。此类治法当以养阴活血,通络化瘀为主。方取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黄芪、丝瓜络、僵蚕、全蝎,蜈蚣、天麻、钓藤等诸药合用,滋润,血活脉通,经脉充养,风邪自灭;再则,痰湿血瘀见于体胖久嗜肥甘酒醴者,脾胃久伤,湿滞不化,痰湿内生,中阻荣血,痰湿气结,与营血博久结凝,发为痰湿血瘀,久之痰湿瘀阻闭塞隧道而发病,症见目赤眼胀,昏厥气闭,咽中痰鸣如拽锯,口唇紫暗,面赤如状,半身不遂,脉滑而疾。治当开窍通闭,化痰逐瘀,通络熄风。方选通关散搐鼻取嚏,针刺人中、十宣、四关、风池、百会。继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芳香开窍,待晕厥苏醒后可用涤痰汤调服礞石滚痰丸,神志不清者可鼻饲,症状缓解后,每日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四物汤调之。痰化湿运,血行逐瘀,风症自安。还有阳亢风动血瘀证,病机十九条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阴虚阳亢,下元真亏,阴火内生,炎蒸阴血,风动血摇,久灼成瘀,瘀阻脉道,藏血失用,风自博击,发为中风。症见眩晕欲仆,戴阳目赤,物视不清,口眼斜,头晕耳鸣,心胸烦乱,四肢痿软发颤,半身不用,唇舌紫暗,脉沉细或浮虚无力。此类病症大多治以镇肝熄风、养阴潜阳、逐瘀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合四物汤主之,或天麻钓藤饮合四物汤主之。病情缓解后,改用细末内服数月,方可奏效[1-3]。

在临床上还有很多类型的疾病,均可参照本法治疗,由于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所以它涵盖了西医心脑血管疾病分类的很多疾病,重在辨证施治,中风病也是目前我们国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科学膳食的理念还末形成,营养过剩的饮食习惯导致一系列疾病,临床病例明显增多,所以值得与同道探讨,运用古人经验,中风从血而治,从行着手,要使血脉运行通畅,血液清亮不粘稠,经络弹力正常得养,才不为风中。反之,血脉运行失常,表现各异,或气血上冲头目,或血实瘀阻心脉,或血凝瘀阻经络,或血与气结,血与痰博,血随风动,血随阳亢,或阴血亏损,经脉失养等均可治风中经络或风中脏腑,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进一步强调了治病求本,审证求因,标本同治,辨证用药,从血而治,从行着手,灵活处变,方能获效。

参考文献:

[1]邓中甲.中医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58,156,164,231,233,260,261,263.

[2]张仲景.金匮要略[M].成都:成都中医学院,1980:44-51.

[3]孔德玲,张桂霞,项建立,等.补心汤治疗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观察[J].河北中医杂志,2014,4:509-511.

上一篇:两种常用血液透析方法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效果... 下一篇:神经外科手术术前皮肤准备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