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

时间:2022-10-11 08:41:03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

摘 要: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是有益的,而过强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由于教育布局的结构调整,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学习基础不尽相同的学生,升入中学后,在自我认知、同伴交往、学习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心理问题需要调整。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

关键词:心理问题;自我调适;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96

一、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因环境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困惑

由于教育布局的结构调整,学校相对集中,初中学生都集中到县城上学。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学习基础不尽相同的他们,升入中学后,在自我认知、同伴交往、学习环境等各方面都需要适应。在学校生活中,有的学生思家;有的学生厌学、仿徨、无所事事;有的失眠、抑郁;更有的则想休学、退学。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使中学生难以适应而产生了矛盾和困惑。如果这些矛盾不能正确化解,则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二)学习和考试压力导致的高度紧张和焦虑

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业繁忙,升学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这些都致使中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出现心情压抑、考试焦虑,甚至厌学等问题,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出现失眠、精神不振、思维迟钝等心理障碍。

(三)人际交往不适导致的情绪烦恼和孤独

受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较为封闭,两耳不闻窗外事,交际能力差。怎样与同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部分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不少学生常常因为沟通不畅、人际冲突、人际关系失调而产生烦恼、情绪低落、自卑、压抑、孤独和恐惧等,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恋爱和性心理导致的心理困扰

随着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日渐成熟,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同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但这一时期的思想、心理、智力、认识能力都远未达到成人般成熟,如果被自己的欲望所左右,放任情感冲动,进而像成年男女那样谈情说爱,则会贻误青春年华,荒废学业。一般情况下,中学生通过学习、参加文体活动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可以使自己的生理能量得到正常释放,从而减轻和抑制性心理,保持生理心理的平衡。

二、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一)树立远大志向,排遣消极情绪

要想取得一定成绩就必须付出一番代价。中学生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激发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不断超越自我,逐渐实现人生梦想。为此,面对失意、挫折,要多寻找自己的长处,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对于不良情绪,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解,当心情烦燥的时候,可以找知心朋友或家人倾诉,甚至大哭一场也是一种调整机体平衡的方式;也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暂时离开不愉快的事,将不良情绪排遣出来,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情。

(二)正确认识自我,欣赏悦纳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是有益的,而过强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或许在小学阶段学生很优秀,是学习的佼佼者,但若在中学里还那样定位自己就哪错了。原本学生的优秀特质没有改变,但由于环境的改变,在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同样优秀,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在能力、天分上还超过了自己。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智力、情绪、性格等,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认识到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这样就会有针对性地暗示或控制自己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也就不会为考试名次排后而过度紧张、焦虑,出现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

(三)善于与人交流,摆脱人际困扰

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人际交往易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学生在家里要善于与父母沟通,在学校要善于与同学相处。一是丢掉自卑,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交往心态,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二是要平衡付出,因为不平衡的付出会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受到恩惠的一方选择冷淡或疏远;三是要寻找共同话题,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兴趣也不尽相同,要融入一个集体,就要寻找大家的共同话题,并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讨论;四是要真诚赞美、乐于助人。人际关系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真诚。

(四)接受挫折失意,磨砺心灵脆弱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所致。因此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挫折事件本身是直接原因。其实并不然。真正引起挫折感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看法,不正确的心态,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因此,面对挫折,若能正确应对它,则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增强个体的承受力。我们需要的是,增强努力行为和改变策略再作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敏.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3(11).

[2] 郭晓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分析[J].心理研究,2011(4).

上一篇:规避安全问题,打造和谐体育课堂 下一篇: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