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时间:2022-10-11 07:58:2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程的实施更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一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我们要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好这些“生长点”,有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

(一)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学生的质疑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一位老师在教学《三个儿子》时,鼓励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

1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2为什么那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

3一桶水那么重,妈妈拎着都很重,儿子怎拎得动?

4“沉甸甸”是什么意思?……

老师发现第1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到,教科书上的“学习伙伴”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建议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来研究。通过深入阅读,不仅解决了重点问题,也连带解决了其他的一些问题。第3个问题是教师原来没有准备的,但学生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尽管儿子也拎不动,但能帮妈妈拎一段路也是好的,可以减轻妈妈的劳累。在课结束前回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学生感到满意,也增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对于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年级《操场上》一课,有“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6个词语。教师要求学生在小小组里把它们分成两类。通过全班交流,教师发现学生有三种分法。学生的理由是:第一种分法,左边是用球的活动,右边是不用球的活动;第二种分法,左边是两个字的,右边是三个字的;第三种分法,左边是用手的活动,右边是用脚的活动。教师肯定了三种分法都有道理,然后着重引导学生研究第三种分法,从中感悟表示用手动作的字用“提手旁”,表示用脚动作的字用“足字旁”。这种教法与教师直接揭示规律相比,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却生成了一些重要的“副产品”,如学生知道了有的体育运动主要是用手的,有的体育运动主要是用脚的;有的词语是两个字的,有的词语是三个字的――这些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非没有认识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小感受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路,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个,这恰恰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中十分缺乏的思想方法。

(三)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

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却常常有让老师心灵震颤的时候。一年级教学《两个鸟蛋》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拿了两个鸟蛋玩得那么开心,你想对他说什么?”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像课文写的那样,提醒他鸟妈妈一定在焦急不安了。没想到有位小朋友说:“他要是把蛋打破了,两只小鸟就死了。这是两个小生命。”教师没有料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也能从生命的高度看待玩鸟蛋的事,非常感动,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小鸟。”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使“教学相长”。

(四)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开放如何适度,常常会引起争议。二年级的一个班级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读到“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一句,有学生提出银河是什么,立刻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告诉他。有的说银河是星星组成的,有的说银河很宽很宽,还有一位学生说我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于是老师就让他讲了这个故事。这位学生讲了一分多钟,讲得很生动,其他学生也听得很专心。

过去我们往往把这样的随机拓展看成是不“紧扣教材”而加以否定,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当得到肯定。因为在自主学习中,“旁枝逸出”是完全正常的。试想我们自己在读书、查找资料时,有时需要的东西一时没有找到,却旁观涉猎,得到了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积少成多,触类旁通,歪打正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现在,我们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为生成而预设“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就是一种为生成的预设:

(一)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二)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4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4自然段,想像自己看到的画面。

2补充阅读材料《地球上的一天》。

(三)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为生成的预设具有下面一些特征:

1从机械的直线式程序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程序。直线式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3―4个为宜。

2从“西洋画”走向“中国画”,讲究“留白”的艺术。西洋的油画画布上布满油彩,而中国画常有大块的“留白”,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两种画法的不同中悟出些什么?小学的一节课时间不长,要让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就必须留有余地,不能安排得满满当当,更不能下课铃响了还要“拖堂”。课堂里有时间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做做练习、看看课外书,不是很好吗?

3从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走向重文本解读和学生研究。新课程的备课要从“技术”走向“人文”,不是冥思苦想,在设计的精巧上下工夫,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老师自己“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教师自己对教学文本体验、感悟和解读的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节课的质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视人的资源因素,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语文教学将会闪耀着语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走进一片更加灿烂的天地。

上一篇:成就中国“好声音”的小草 下一篇:母亲是最温暖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