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时间:2022-10-11 07:29: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渗透德育。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的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呢?本人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粗浅尝试。

一、 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乳”字时,我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又如:有个老师在教学“打”字时,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老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

二、 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如《我的战友》一课,在上课前,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被烈火烧身的片段,学生们安安静静地看,不少学生悄悄地擦眼泪。还有几个甚至惊叫起来。短片结束后,一个学生忙问:"老师,被烧的人为什么不懂跳出来呢?"有的学生问:"他为什么不想办法自救?"还有的说:"他为什么一动不动?"还有的学生愤愤地说:"那个人为什么那么傻,那么笨?"此时,学生的心已被紧紧地抓住,他们的情感完全融入到录像情境中,恨不得亲自到现场去救那个人、骂那个人。他们的道德情感已被极度激发,但对于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最后学生明白了只要一跳出来,是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的,他之所以能够忍受巨痛,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是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由此学生深刻体会了那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和为了战斗的胜利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进一步深思,学生就能领会到这是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极度仇恨。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就使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道德洗礼,德育渗透的自然、恰到好处。

三、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经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 例如: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我们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目的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如表演:假如我是XX (小花、小草、小树),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深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教育,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我们敏锐地捕捉教学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把握教材中的育人资源,卓有成效地进行德育教育。成功的德育渗透,如点睛之笔,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化教学内容,让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地深入学生的心田。

上一篇:习作要有效链接生活 下一篇:以德育德以爱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