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不只是加和减

时间:2022-10-11 06:53:40

高考改革不只是加和减

高考自恢复起,30多年来在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唯分数论的价值取向,独木桥式的考核通道,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统一标准的评价要求,考什么就学什么,教什么的教学组织,见分不见人的录取模式等,严重偏离了高考的应然意义,也泯灭了孩子的创造潜能。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提速,强调精英选拔功能,忽视潜能甄别功能的高考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也适应不了优质特色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高考改革迫在眉睫。

经过不断探索,高考变革经历了从科目加减变革、时间加减变革,到现在正热议的科目权重加减变革,高考一直在变革中。但是做了多年的“加减法”之后,我们的高考还是处于让同一年龄的孩子,用同一试题,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以高强度、高难度、高速度,同时也高失误地同挤独木桥的处境。高考在这种貌似公平的幌子下扼杀了越来越多孩子的人生可能性,而最大的危害在于对孩子成长过程中人生价值观的误导。

高考科目及其权重是加是减,似乎谁都有发言权!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底谁最有发言权?其实很简单,问一问参加高考的孩子。高考是孩子的权利,重要的是要给他们选择的权利。高考改革不是加减问题,而是要解决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问题。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有不同的潜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有不同的理想抱负,不同的成长经历。高考不仅是选拔,更重要的是识别,识别是选拔的基础。所以高考要帮助孩子找到能成为他(她)想成为自己未来愿景中的人的可能性,让孩子自己去作决定,也只能让孩子去决定。

未来社会是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在未来社会多元价值观视野下,没有哪一科是绝对主科,没有哪一个科目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考的,没有哪一个科目是每个孩子必须同时选修的。只有孩子喜欢的科目才应该列为他们的高考科目。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要变独木桥为立交桥,能为拥有每一种潜能的孩子进行识别和分流。比如让有文学天赋而数学弱势的孩子拥有不参加数学高考的权力。要让孩子有学习的主动权,要给孩子选择科目学习时机和时间的权力。考试的目的不能是为了排个前后,判个高低,而应为了让孩子认识自我,找到未来的方向,树立迈向人生旅程的信心。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高考改革就是要让高考承担伯乐的使命,识别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依托自己的优势潜能在未来多元社会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理想的高考应该是所有的学科都是高考科目,供孩子任选四科 (优势潜能学科、相关联学科、兴趣学科、长期养成学科),同时让孩子能任选考试时间、任选考试顺序。每个孩子的高考是不同的,让每个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高考,是人性和人道的。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决定国家的未来。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高考制度顶层设计和系统建构,为每个孩子定制属于自己的高考,让每个孩子都能开启自己的未来梦想,推动祖国文明崛起和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国家的意志。

上一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微 下一篇: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常见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