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与延伸的艺术

时间:2022-10-11 05:48:12

扩展与延伸的艺术

摘要:镜子作为一种普通且具有神秘意味的物品在电影中广泛应用。电影中不同种类的镜子、不同造型设计的镜子,不同摆放位置的镜子,都在丰富着电影表现。电影中的镜子不仅扩展了镜头的物理空间,丰富了影视画面表现效果,还延伸了对人物心理的表现。本文以《立春》和《神探》两部电影为例,探析镜子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镜子;空间;表现;心理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镜子这一道具在现代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一些文艺片、犯罪片和悬疑片中,导演对镜子的偏爱尤为明显。镜子本身的物理特性及其神秘的品格能使导演营造出理想的效果,通过光与影的变幻,镜子独特的物理特性有效地弥补了摄影机的一些缺陷,使电影影像呈现出更加完美的状态,能更好地诠释电影的表现意图。

电影《立春》中,除了把镜子作为大背景之中的普通道具外,对镜子的特别关照就有十余处,平均十分钟左右就有一次。在另一部电影《神探》里同样出现了大量关于镜子的镜头,这些镜头对影片的情节建构以及艺术表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以这两部影片为例来探析镜子对电影的制作、电影主题的表达以及电影艺术表现所起的作用。

一、拓展物理空间

就镜子的物理特性来说,可以反射光线,形成镜像。在电影里,可以通过镜子映射来自不同方向的事物,还可通过多个镜子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设置来营造出一种光怪陆离的影像结构。通过电影中的镜子使得画面构图突破传统束缚,突破了镜头只能表现眼前的藩篱,极大地拓展了摄影机的物理空间表现范围。

在影片《立春》中,刚开场的一组镜头就出现了镜子。主角黄四宝从床底爬出,对着镜子画自己的人体像。镜中除了黄四宝外,还有他的朋友周瑜。而此时的周瑜是站在摄影机镜头后面的。拍摄的主体是黄四宝,是他画自画像这一事件,而影片又需要通过周与黄的对话来交代情节,同时周瑜的讥讽又需要表情来诠释。所以周瑜在镜头中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镜头又不能脱离主体,抛开黄而将镜头对准周。影片巧妙地通过镜子把周瑜纳入到镜头之中,通过他那张夸张而富有调侃色彩的脸道出了黄四宝生活的非常规状态,使黄画自画像这个事件本身又成了这种非常规的一种佐证。一块镜子的适当的摆放往往能恰如其分地化解电影中的这类问题,使得摄影机的拍摄空间得到了扩展。

在电影构图上通过镜子对物理空间的拓展,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人物关系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立春》中黄四宝给王彩玲画人体那场戏,镜头从王彩玲的身体慢慢向左摇,落在另一主人公黄四宝身上时,正在作画的他背后的镜子恰似一副画框,王彩玲恰好在镜中,宛如一幅成品油画挂在墙上。虽然镜头只有一瞬间,但这绝非是凑巧,而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在这种狭小空间里不方便把两个主人公同时摄入镜头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构图方式,巧妙地把两个主人公放置到同一镜头内,现实中有距离的两人在镜中有了亲密接触,这种构图带来的寓意也预示了故事的发展。

二、丰富表现效果

在电影中,还可以通过多块镜子的不同组合,或者不规则的镜子碎片来制造出一种类似于万花筒一般的视觉效果,既丰富了镜头语言,又可以深刻表达出镜头内容的象征性意义。

影片《神探》的最后部分,人们好像一下掉进了一个由镜子筑成的大迷宫里,屋子的主体是一块块或大或小的镜子。主角何家安与高志伟一起去抓所谓的凶手,一进屋就由于镜子的反射举枪对准了自己,死亡、恐惧等情绪立刻弥漫开来。继而,高志伟走过一面镜墙,镜中映射出的却不是高志伟本人,而是他的七种性格的化身,化身和他一样端着枪,或惊恐、或小心、或大胆、或谨慎。他后面的镜墙又是由一块块镜子拼贴而成,七个镜像反复出现,仿佛是从万花筒里观看一般,虚虚实实,亦真亦幻。这个画面的出现,夸张而又直观地展现了高志伟性格的复杂性,人的多重性格通过镜子营造的画面效果变得触手可及。影片最后的一番枪战惊险、刺激,硝烟过后,一片狼藉。满地都是镜子碎片,四人持枪对峙,一个俯拍近景对准其中一块破碎的镜片,镜中却是高志伟人性中邪恶的化身和出坏点子的女人。随后镜头上拉,俯拍的全景中破镜满地,呈现出不同的人性具象。所有人都处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中,一切都如镜像一样破碎、复杂。

三、延伸心理空间

J.G.Frazer在《金枝》中所说:“有人相信人的灵魂在自己的影子里,也有人相信人的灵魂在水中倒影或镜中的映影里面。”镜像与人的精神世界似乎有着某种神秘而又道不破的联系。古今中外,很多民族、种族都把镜像与精神、灵魂等的联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文化中。在电影作品中,也可以利用镜像来深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1.对主体与身份的认同

所谓对主体与身份的认同,就是对自我的认知和肯定。在《立春》里,当黄四宝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就是狼狈过后不依不饶地捡起摔在地上的画板,摆上画架,对着镜子专注地画着自己的人体。虽然周瑜在旁边冷嘲热讽,但他却依然如故,一句:“你懂个甚啊?”就完全把自己超脱了。镜中的的人体就是一个最纯真的自己,最符合本性的自己。以超脱的心态面对本性的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是一件别人能理解的事,只有自己才能懂得其中的意义。超脱于世俗之外,达到肉体与灵魂的统一,精神得到了洗礼,自我的主体意识和身份才得到了认同。

又如电影《立春》中,男青年周瑜去女主角王彩玲家里学唱歌那场戏,周瑜站在王彩玲身后听她弹琴唱歌,人物对面墙上的一面方镜里映射出周瑜和王彩铃两人,王彩玲陶醉在自己的歌声里,周瑜脸上露出无比崇敬的表情。王彩玲这个生活中普通甚至有点丑陋的女人,在镜中忘我歌唱,唱歌是她人生最大的追求,是她生命的意义,这是王彩玲对自我主体的认知,通过镜中映像表现出来了。同时对主体的认同有时依赖于他人的认知,由他人关照到自我,王彩玲对自我的认同还通过周瑜对她的态度得以体现。在这场戏中,镜子对表现主体与身份认同起了很大的作用。

2.对精神的象征性表现

当人在现实环境中经历某些事件,对精神产生巨大影响时,在电影里往往会借助于镜像的方式来象征性表现,以期求将人物内心活动外化为影像表达,达到撼动心灵的表现效果。

影片《立春》中的胡金泉是以一个病态的形象出场的。在那个艺术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一个男人穿着紧身衣在大庭广众之下跳着芭蕾舞。哄笑,戏仿、鄙夷伤害到了他,但是对艺术的热爱使他在不适的环境中艰难地生存。影片里胡金泉跳舞那场戏,是全片使用镜子篇幅最长,镜子最大的一场戏。空旷的练功房,激昂的音乐,动人的舞姿。全景与中景的交叉使用,现实中的胡金泉与镜像中的胡金泉深情的交流。在镜子的接缝处,镜像是扭曲的,人物在大大的镜子面前总是在镜缝中穿梭。镜缝对人物的分割,就是对人物精神的分割,构图的改变使画面空间一分为二,象征着胡金泉分裂后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做一个别人眼中的正常人的渴望,希望得到尊重;一方面是对自己喜爱的艺术的深深眷恋,迷恋的眼神流露出不舍。分割的不完整性也预示着胡金泉自我的放逐与救赎,这就是通过镜子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画面对内容进行的象征性表达。

综上所述,镜子在电影中的应用有着很重大的意义,镜子的设置对电影的画面构图、空间拓展、人物形象塑造和心理表现等方面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对电影语言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种贡献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将在银幕上看见镜子更加神奇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彭玲. 影视心理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袁金戈,劳光辉,张小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0

上一篇:结合主持解读艺术 下一篇:价值美学视角下的影视传媒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