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时间:2022-10-02 01:26:10

游牧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摘要:蒙古族民歌――长调是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歌曲形式,用以抒发感情,表现游牧生活,是民族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的音乐体裁。本文透过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长调民歌创造时牧民的内心活动、草原的自然环境、民族的历史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游牧文化;民族音乐学;蒙古族;长调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就民族音乐来说,56个民族都能歌善舞,都拥有着本民族最为优秀而又独特的音乐,有着极为宝贵的价值。比如,有纳西族的纳西古乐、侗族的侗族大歌、苗族的苗岭飞歌、壮族的壮族山歌等等,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

作为北方人,北方的草原文化民歌深深地吸引着我,草原民歌则以蒙古族的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就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为“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去过草原的人都会爱上草原、爱上骏马、爱上长调。所以说,蒙古人有三件宝:草原、骏马、长调。音乐是心灵的声音。长调是草原儿女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流露,他们深爱着这片大草原。蒙古族人在享受着大自然无限恩惠的同时也会承受着寂寞、风雪、干旱的无情考验,但草原人勇敢的面对,内心充满着坚毅与自信,其刚毅、善良的民族性格创造出了具有宽广、细腻的民族风格的长调民歌。

一、天籁与心籁的交融

乔建中先生认为:“地形地貌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制约并影响着作为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而音乐当中又极其自然地表露出种种地区风貌及民俗特征。两者的联系,一方面体现在流传的作品中,但同时也体现在音乐行为的主体――人的身上”。[1]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音乐意识形态是要受生态环境与地方民俗影响的。

中国北方的草原是世界著名的草原之一,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高远辽阔的蓝天,轻柔飘逸的白云,英勇奔腾的骏马,广袤无垠的草原。草原儿女们深爱着这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他们在长期游牧的劳动中创造了一种独特民歌形式――长调,长调用以抒感,同时也作为一种表达爱的方式。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地广人稀,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游牧生活是枯燥的,在烈日、风雨中牧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重复的生活,孤独的牧羊人在不借助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情况下,不可能唱出“说唱”等这样音乐风格的歌曲,舒缓悠长的长调无疑是最能表达草原儿女内心情感的艺术方式。他们会望着无垠的草原自由的歌唱,这也就显现了长调音域粗犷宽广、节奏自由悠长的特点,长调歌曲用五声调式,其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节奏丰富多变,使得歌曲更加优美。长调民歌具有高度的抒情性,蒙古牧民终日生活在广阔的空间里,每日每时面对着草原大自然,骑着骏马放牧,心灵非常的自由,由此造就了长调民歌的高度抒情,这也是由游牧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草原上的自然万物养育了草原儿女,人们对于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任何雄伟和美丽的自然风貌都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与赞美,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与此同时,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惯、的不同,随之表达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长调民歌中将会为我们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于爱的歌颂,这让我们看到了英勇善战、粗犷辽阔背后的情感细腻、多愁善感的一面。所以,高亢宽阔的音调与优美流畅的旋律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对爱的歌颂的最恰如其分的诠释。长调自由庞大的旋律结构,体现出了无垠草原、蓝天白云、奔驰骏马、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大草原的自然风光与蒙古人质朴豪爽的精神气质。

蒙古族长调的音调高亢宽阔,曲调优美流畅,音域粗狂宽广,旋律优美独特,节奏自由悠长,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长调在民歌中是极具代表性的,长调民歌不论唱到哪里,都会让我们为之一振,因为总会让我们想到那无垠的草原、奔驰的骏马。这样的音乐是别具一格的,是其他音乐所无法比拟的。这样音乐风格的歌曲,无疑最能表达草原人的情感,所以,长调民歌是牧人表达真实情感的重要途径。

二、美丽与自然的契合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世相将蒙古族音乐大至分为三个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而长调则产生于蒙古族的祖先由狩猎过渡到游牧之后,此时,生产方式也由以猎为主转到了以牧为主,同时,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是以养为主。由此可见,长调音乐在本质上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2]草原上的自然万物养育了蒙古族,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崇拜与赞美。虽然,草原母亲会偶尔变得严厉,无情的风雪与干旱考验着我们草原儿女,但他们不会去抱怨,而是去拥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长调民歌顺乎自然的法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管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哪个民族,只要嘹亮的长调唱起来,就会让我们想到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万里奔腾的骏马,这是最有气魄、最圣洁的表达,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草原母亲严厉的背后是对草原儿女的更多地关爱,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草原儿女太多的恩惠,能够让我们在无垠的大草原中尽情的歌唱、欢呼、呐喊。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了无障碍、干净清明。一个如歌的民族,在歌声的力量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千百年来共生共息,人与自然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所以造就了长调音调的高亢宽阔,曲调的优美流畅,音域的粗狂宽广,旋律的优美独特,节奏的自由悠长,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场景下,我们看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园、热爱草原、热爱和平的高尚境界,同时也让我们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带着草原的芳香,清新的、质朴的、自由的、天然的蒙古族长调。

在现代高速紧张的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听到张扬、嘈杂的音乐,而蒙古族长调却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自由与莫大的安慰。

三、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蒙古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蒙古民族在不断的迁徙、融合、演变、生存过程中,留下了一段生动的历史,同时也产生了特有的民族文化。顺应历史是北方草原文化的一大特点,而蒙古族的文化正是反映了蒙古民族历史的变更、生存和特有的民族性格。而民歌则成为了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蒙古族民歌向世人展现了蒙古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同样,蒙古族人民追求进步、崇尚自由、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精神境界也影响了民歌的创作,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粗狂豪放、嘹亮宽阔、情感浓厚的民族风格与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是密切相连的。

长调民歌诞生于马背上,扎根于草原里,是民族民间音乐里独树一帜的音乐体裁,但在长调民歌受到重视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的生存危机,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保护。令人欣慰的是,2005年11月25日,“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也充分的表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历史价值。

一个民族的民歌浓缩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彰显民族性格的一种方式。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有它们最为传奇的音乐。各民族相互竞争、相互吸收、求同存异、共同繁荣,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最为灿烂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土地与歌》【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第264页

[2]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南阳方言中的语气助词 下一篇:贵州傩面具的色彩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