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傩面具的色彩运用研究

时间:2022-10-19 08:03:21

贵州傩面具的色彩运用研究

摘要:本文就贵州傩面具色彩进行归类、梳理,通过总结贵州“撮泰吉”面具、傩堂戏面具、地戏面具的色彩运用和象征寓意, 解读现代社会贵州傩面具朴素色与绚丽色共存的关系。

关键词:贵州;傩面具;变人戏;傩堂戏;地戏

贵州傩面具多样的色彩变化蕴含了各民族丰富的人文信息。贵州的傩面具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撮泰吉”面具 、傩堂戏面具、地戏面具。从面具色彩运用来看,“撮泰吉”面具色彩单一、古朴,包含着贵州傩面具色彩的诸多原始信息;傩堂戏面具的色彩淡雅、素净,有淡彩和重彩之分,是贵州傩面具色彩的发展阶段;而地戏面具的色彩结合了现代审美需求,五彩斑斓,走向了贵州傩面具色彩运用的成熟阶段。每一种面具在色彩运用上结合了区域特点和民族习尚,差异较大,各有特色。

一、面具的色彩运用

㈠“撮泰吉”面具的色彩运用

“撮泰吉”系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彝语的音译,“撮”字意为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通译为“变人戏”。变人戏的面具(图1)不用油彩精心描绘,色彩单一,只以墨汁或锅烟随便涂成黑色。演出前用石灰或粉笔画出道道白线,形成黑白两色的面具色彩造型。绘制的白线纹饰各不相同,或横或竖,或作放射状,或作波浪形,寥寥几笔,就把不同角色的性格粗略刻画出来。黑白两色的面具显得古朴怪诞,有着强烈的原始美感。变人戏面具的色彩单一,造型古朴,承载了贵州傩面具色彩发展的诸多原始信息(图2)。

图1变人戏面具 图2变人戏面具舞蹈

㈡傩堂戏面具的色彩运用

傩堂戏面具色彩淡雅,色调柔和,蕴涵了古代人的审美取向和习尚爱好。贵州傩面具色彩依地方文化稍有差别,沿河、道真傩面具(如图3)色彩对比强烈,艳丽,饱满,较多使用红、绿、紫、金黄等原色。而思南、德江傩面具(如图4)色彩比较素淡,更注重面具造型形态、人物性格的刻画。但是这些地方的傩面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在色彩运用上总体偏向简洁、概括、凝重。

傩堂戏面具的色彩分为淡彩和重彩。淡彩以调和为主,面具的色彩素雅,用色均衡、柔和,色彩与色彩之间过渡平稳,色调统一,视觉感清新,面具整体“和谐”。比如,先锋小姐面具(图5);又如唐氏太婆面具(图6)。重彩是凶神面具的主要色彩运用方式,在傩堂戏中,要镇压邪魔鬼崇,必须搬出比邪魔鬼崇更加凶恶、更加狰狞可怖的神祭才能战胜他们,因而,民间艺人为了表现这一艺术效果,往往就将傩面具绘制成“五花”脸。重彩的傩堂戏面具为了表达“凶”的艺术效果,摆脱世俗约束,只要能达到狰狞的效果即可。这一类面具主要以红色为主,辅以绿色、黄色、黑色、紫色等,色彩数目多,色块之间对比强烈,造型夸张。为了表现面具的“凶”相,任何颜色都可以成为傩面具雕刻艺人的选择色彩。

图3沿河傩面具 图4德江傩面具 图5先锋小姐 图6唐氏太婆

㈢地戏面具的色彩运用

地戏面具是贵州安顺屯堡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色彩运用上,多使用对比强烈的原色,同时以贴金、刷银或者白的亮色为主,辅以红、黄、蓝、绿、黑等色彩,有的还镶嵌着若干圆形玻璃小镜,显得金碧辉煌,色彩斑斓。一般以一种颜色为底子,然后在上面勾画眉毛、眼睛和各种文饰的图案,几乎所有的地戏面具都为重彩描绘。地戏面具很注重头盔、耳翅的色彩运用。

地戏面具的色彩尤以武将可见一斑。武将的色彩在头盔和耳翅上表现十分丰富,通常一个将帅面具由头盔、耳翅和脸相三部分组成。头盔的色彩和装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意象。耳翅也是地戏面具的重要部件,色彩艳丽,多以龙凤和各种吉祥花草为装饰图案。耳翅的色彩和头盔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讲究对称和均衡,以贴金、刷银的亮色为主,辅以黄、红、绿、白、蓝等色,有的还镶嵌圆形玻璃小镜,显得金碧辉煌,绚丽多彩,五彩斑斓。威猛的武将面相色彩复杂、繁多,红色、黄色、白色、黑色、绿色、蓝色、黑色……几乎每一种颜色都可以用来开脸,在不同底色上描绘出蝴蝶纹、瓜蔓纹等纹饰图案。文将、女将色彩运用相对单一,除了眉毛、眼珠、嘴巴的色彩不同外,其他地方均为同一色彩。这些单色面具有黄色、白色、红色等,有的单色面具脸颊上还抹一点淡淡的红晕,衬托出面具人物的愉悦、羞涩和饱满。如红脸的将军有关羽(图7);白脸的有赵云(图8),樊梨花(图9);黑脸的有包公(图10);绿脸的有熊阔海、孟怀元。二花脸一般为守关总兵;三花脸为偏将,副将。

图7关羽 图8赵云 图9樊梨花 图10 包公

另外,道人、小丑和动物的色彩与武将相比,要简单一些,但是依然很绚丽。

二、贵州傩面具色彩象征寓意

贵州傩面具的颜色是一种象征面具人物品质、性格、气度的描写。红色表示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傩堂戏中的关羽面具、地戏的关云长、杨六郎、薛仁贵、诸葛亮面具;黄色代表善良、枭勇、 凶猛的人物,如傩堂戏中的先锋小姐面具和地戏中的秦叔宝面具等;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地戏中的包公、程咬金、张童面具,变人戏中的所有面具;绿色代表顽固、暴躁的人物性格,如熊阔海、孟怀元面具;粉红色代表阴险、狡诈、肃煞的人物性格,如曹操面具。傩面具色彩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气质和审美取向。

红色、黄色:古代红色为朱砂,黄色为雄黄,朱砂可以安神定惊,雄黄为中药,可以去除五毒,因此红色能镇妖辟邪,黄色能除恶驱毒,红色在傩面具中大量运用,几乎每一个面具都离不开红黄色。红黄两色成为常用色,色彩鲜明协调,色相对比强烈,体现了民间艺人的色彩观念和人们心目中的正邪关系,反映了人们对神的崇拜心理,同时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情趣。

蓝色、绿色:古代人将蓝色和绿色统称为青色。青色在傩面具中多表凶恶骁勇、力大勇猛的人物特征,青色面具造型上也怪诞张扬、飞扬跋扈。

黑色、白色:黑色在古代表示正直、无私、刚正不阿,还表示一种强、大的内在气质。贵州傩堂戏面具中大面积用黑色较少见,基本上作为发髻、眉毛、眼珠等的描绘;地戏面具中则用黑色来表现人物性格;变人戏中所涉及的六个面具全部为黑色,表现一种黑色崇拜。而白色代表着纯洁,年轻、无畏,傩面具的白色充满灵性、神圣不可侵犯。在变人戏中,所有的面具用白色的粉笔画成条条纹线,人们表演时会将这样面具戴在脸上,同时用白布绕头做成圆锥形状,身上也会缠些白布,寓意裸身来到世界;傩堂戏中土老师在面具边缘包上白布,寓意脱掉凡胎;地戏面具中,有很多面具的面相是白色的,脸颊中央还泛有红晕,表示这个面具人物年轻、英俊、漂亮。

三、贵州傩面具各种色彩共生关系

贵州傩面具色彩诠释不同发展阶段的色彩信息,它们集粗犷原始与细腻纷繁于一个大环境,实为民间艺术的奇葩。观察这一现象,可以得出几个方面的分析:

第一,交通不便是这一现象存在的主要因素。这一先天条件决定了“傩”受外界的影响十分有限,连接人、神、鬼的介质――“傩面具”也只是按照老一辈传授的方式方法制作,在形制和色彩上难以突破。

第二,“傩”文化的本质含义是这一现象存在的内在因素。“傩”中的变人戏和傩堂戏其宗教色彩十分浓烈,就德江县每年有上千户的人家举行各种“傩”事,不管是为小孩“打十二太保”,还是为大人“冲傩还愿”,都使得傩堂戏面具赖以生存的土壤有了名正言顺的条件。同时,制作傩面具的民间艺人也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这一层宗教关系,生怕改变面具色彩或者形制后,会遭致神灵的谴责。安顺屯堡如今已经改为一个以旅游开发为主的地区,地戏的表演已经不再具有宗教的色彩,但是地戏面具夸张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依然透露出神鬼慑人的气魄。同时,地戏面具更多的迎合了旅游开发的需求,满足不同现代人群审美情趣,以取得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利润。

参考文献:

[1]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著.《傩戏面具艺术》,贵州

民族出版社,贵阳,1993-02

[2]顾朴光.《中国面具史》,贵州民族出版社,贵阳,1996

[3]孙建君,高金龙编著.《民间面具》,湖北美术出版社,

武汉,2002-0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游牧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下一篇:新南京话语助词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