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看我国垄断问题

时间:2022-10-11 04:22:26

从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看我国垄断问题

在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暴利,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那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既然存在垄断,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相违背?应该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应对我国的反垄断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垄断与竞争的互动关系以及垄断的社会经济效应,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马克思主义垄断学说是一个外延十分广阔、内涵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它是最早源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恩格斯、希法亭、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垄断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列宁形成体系,后来马克思主义者丰富和发展了垄断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垄断形成的理论。马克思关于垄断这一经济范畴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鸿篇巨著《资本论》中。他在《资本论》第3卷中写道:“就出售来说,没有任何自然的或人为的垄断能使立约双方的一方高于价值出售,或迫使一方低于价值抛售。我们把偶然的垄断看成使那种对买者或卖者来说由偶然的供求状况所造成的垄断”,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论及三种类型的垄断:自然垄断、偶然垄断和人为垄断。不过,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所关注的只是人为垄断,这种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或若干企业的联合独占生产和市场”。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垄断理论,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马克思关于垄断形成的理论,科学地阐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进而形成垄断的主观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垄断与竞争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垄断有封建垄断和现代垄断之分。从动态发展的视角看,“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竞争、垄断和它们的对抗,而且可以找到它们的合题,……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护自己”。在这里,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垄断不仅不排斥竞争,而且离不开竞争,垄断和竞争同时并存,而且相互转化。只有在不断竞争中,垄断者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对竞争与垄断辩证关系的历史考察和动态分析,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竞争与垄断关系的这种宏观层面的抽象分析,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各自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垄断效应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通过对垄断形成以及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垄断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即垄断的社会经济效应。概括说来,垄断的社会经济效应具有二重性: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认为,垄断的消极作用是垄断社会经济效应的主要方面。垄断控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流通,垄断资本家通过指定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损害消费者权益和中小企业利益,阻碍技术进步,降低经济效率,导致社会生产和经济技术停滞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垄断必然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在规定了(即使是暂时地)垄断价格的范围内,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前进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其次在经济上也就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但是垄断所特有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仍旧在发生作用,而且在某些工业部门,某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这种趋势还占上风。”

马克思垄断理论的分析表明,垄断的终极结果是“剥夺者被剥夺”。正如马克思指出:“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的不断减少,……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垄断问题的多方位阐述,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肯定了垄断的积极作用,但是把重点放在了垄断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停滞方面。

二、我国的垄断问题

(一)我国垄断产生的原因。我国的垄断问题比较特殊,其大多不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而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基本没有决策权,整个国有企业体系就如同一个垄断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与之相对应,我国主要存在两种垄断形态:行政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行政垄断指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或妨碍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产生的垄断。经济性垄断是指市场主体控制某一产品或者服务的经营状态,以及利用经济优势或者联合组织或合谋等方式限制排斥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是垄断暴利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管理失职,是造成垄断暴利的重要原因;法制不健全,反垄断、反暴利立法滞后是产生垄断暴利现象的社会原因;垄断企业的不合理定价机制是产生垄断暴利的直接原因;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产生垄断暴利的主观原因。

可见,我国垄断的出现不但没有违背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而是可以借用其垄断理论加以说明和解释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又导致垄断。只要承认我国存在自由竞争,那么垄断的出现就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认微观经济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营造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生产集中,并最终产生垄断。

(二)垄断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我国经济垄断以及行政垄断中的国家垄断和自然垄断可以称为正常的垄断,其他的行政垄断可以称之为非正常的垄断。正常的垄断指社会经济运行所必然产生或必需的垄断。正常的垄断是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巩固和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保证社会经济福利得以实现的高效的产业组织。非正常的垄断指政府滥用行政权力,阻碍企业竞争而维持的垄断。其形成是行政权力滥用与市场经济力量的恶性结合,是违背市场规律的。非正常垄断非但不能给社会带来任何利益,相反,只会侵害社会利益。

正常的垄断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非正常垄断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经济生活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我国垄断的社会经济效应的二重性,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垄断理论相吻合。

三、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期,体制因素造成的行政性垄断影响了产业的整合、重组和提升。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兑现,面临外国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对行政垄断行为予以禁止和限制;同时,制定政策鼓励、扶持我国企业通过自身积聚和对外并购做大做强。《反垄断法》的施行将是我国在反垄断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和发展的观点,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坚持正确的理论观点,用现代经济学的新近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

上一篇:对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如何完善证券经纪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