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中教师任职资格问题分析

时间:2022-10-11 04:13:35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中教师任职资格问题分析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膨胀,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数量也随之上升。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运行不规范的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存在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扰乱了教育培训市场的秩序。本文以南宁市为例,根据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现状,着重分析这些机构的教师任职资格的相关问题,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中小学校外培训教师任职资格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质量。

关键词 校外培训机构 任职资格 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各类中小学培训机构呈爆发性增长。由于中小学培训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对教师要求较低,出现了一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为谋取更多利润而聘请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对薪酬要求较低的人来担任教学工作。因此大学生成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队伍的主流。目前我国《教师法》中关于教师任职资格的规定是针对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而缺少对校外培训机构任职教师的教师资格的规范,由此可见,我国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问题上有疏漏。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保证教师质量的问题十分重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特点利弊共存,制定一套适用于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制度,促进其良性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中小学校外培训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概念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问题,首先要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概念进行界定,以确定研究的教师范围。

民办教育,又名私立教育,是相对于公办教育、公立教育的教育形式,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课外培训,是指拥有一定知识量的个体或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之外,针对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的有偿教育服务。

中小学校外培训学校,指培训对象是我国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培训内容是与学生升学有关的文化科目的课外培训,比如英语、数学、物理等,以及包括学生校外兴趣爱好文艺或是技术类项目,比如舞蹈、歌唱、乐器等校外培训的学校。

本文探讨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是民办教育的一种,它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我国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在校生,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外,为学生提供与升学有关的文化科目的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的有偿教育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任职情况

“在校大学生冒充名师在培训机构任教”、“培训机构假优秀教师扎堆”等有关民办培训机构虚构和浮夸师资的新闻屡见不鲜。“一对一”、“一对几”、“小班”等授课多数就是家教大杂烩,授课的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甚至是在校中专生。 师资的虚假宣传严重扰乱了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的秩序。

从一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网站上的招聘信息来看,可以发现这些校外培训机构对教师要求较低,实际的师资情况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以南宁市为例,在网站上统计的市50家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招聘信息中,仅有10家培训机构要求应聘者具备教师资格证;8家要求应聘者通过普通话考试但对具体应达到何种等级没有要求,39家对教师普通话水平无要求;从学历来看,4家对应聘者学历无要求,26家要求大专以上,20家要求本科以上,其中部分机构招收表现优秀的在校学生;从教师专业来看,37家对教师专业无要求,3家要求教师具有与所授科目相关的知识技能,10家要求教师的专业必须与授课科目相关,5家要求教师为师范生;从教学经历看,36家要求对教学经验无要求,10家要求1-2年教学经验,4家要求3年以上教学经验;50家培训机构中有2家提出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从以上信息可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机构不要求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无法保证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技巧,从而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教师随意跨学科授课,专业性不强,科目知识的基础不牢,缺少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绝大多数培训机构忽视对缺少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此外,由于很多教师是在校大学生,教师对学生缺乏责任感,流动性较大,导致教学不连贯,频繁更换老师导致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校外培训市场因缺少专门的教师资格规范而使教师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缺少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法律。

大学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较低且愿意在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较多,为培训机构提供了充足的教师源。因此聘请大学生做兼职教师成为很多小型培训机构的选择,从而使其师资队伍具有临时性。尽管我国《教师法》已对教师的任职资格有明确规定,但其所指对象仅为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就使教师资格相关的法律政策不适用于校外培训机构,故而无法针对机构中教师的管理进行有效监管。实际上只用一部法律来规范所有的民办教育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疏漏,在实施中也行不通。

(二)教师任职资格的申请制度与校外培训教师脱节。

我国现有《教师法》对中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为: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可见,我国有关教师资格的法律更适合诸如公办、全日制类型的学校。

由于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低,专业要求不高,与学历相比,更注重学习方法与教学能力,且《教师资格条例》中对教师学历的严格要求不利于发挥此类培训机构的特色。因此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为了招聘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人才,而降低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情况,从而使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缺乏可行性。

(三)岗前培训效果平平。

为了减少成本、节约时间,一些培训机构没有对新聘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有时只是口头传授经验。对于一些缺乏教学经验、技巧的人员来说,这些“培训”显然是不够的。此外,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也缺乏合理性。现有《教师法》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关于控制课题气氛的要求仍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实际的训练。而活跃的课堂氛围、新颖的教学方法、主动性强的教学进度恰恰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一大特色。因此现行的教师岗前培训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际上,很多小型培训机构由于规模、人力、财力以及新人入职时间分散等因素,导致其难以实施系统的岗前培训,甚至忽视了岗前培训这一重要环节。

(四)教师资格考试科目设置与校外培训机构情况的不适用性。

现行规定中对教师授课科目的专业知识考查设置在面试试讲环节,与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同时进行。这导致对教师授课知识的考核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使一些非授课科目专业的教师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专业知识较差的教师无法指导学生对强拓展性问题进行学习,有悖于校外培训机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初衷。因此,只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进行考查无法从实质上考核一个教师的水平。

(五)教师任职资格监督力度不足。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常用“名师牌”吸引家长、学生,由于真正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属于较为稀缺的资源,并非所有机构都能聘请到名师,导致不少机构的师资存在严重的“货不对板”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有偿家教、辅导;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办学经费有限,但在广告与硬件设施上花费过多,只能通过减少教师薪资来降低成本。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在校大学生成为大部分培训机构的主要师源,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教师资格证。由于缺乏有效的校外教师资格审核、监管制度,使得这些“无证”教师能够为广大培训机构所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审核力度不足。

从网站对南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的调查显示,50家培训机构中,40家机构没有要求应聘者具有教师资格证,37家机构没有对招聘教师的专业做出具体要求。可见,多数培训机构都出现任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跨学科授课的现象。

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审核制度,而现有制度则缺少针对性与可行性,使得教育主管部门难以对这类培训机构的聘任教师进行严格把关。

2、教师信息不透明。

部分培训机构存在虚构师资的情况,普通消费者亦无法鉴别教师资格证书的真伪。在我国,通过教育部网站查询教师资格,必须完整输入被查询者的名字、身份证号码、教师资格证书编号等信息。 这无疑使消费者难以查询教师的真实情况,增加了学生及家长核实培训机构教师信息的难度,让培训机构有机可乘。可见,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阻碍了社会团体对培训机构教师身份的监督。

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对策

在民办教育机构中,一些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能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但多数小型机构往往不能自觉执行教师相关法规。而且我国现行的教师管理法规也不适用于小型培训机构。这暴露了我国法律的漏洞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缺少相应监督的问题。

此外,多头管理形成了“管理真空”。在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同时在教育、民政、工商多个部门审批、注册。但由于教育部门审批要求严、标准高,因此很多规模不足、不具备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选择在工商部门注册。而各个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审查并没有统一标准,各部门管理范围亦不明确,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处理问题时常出现扯皮现象。 而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是在哪个部门注册,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都必须遵守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并接受其监督。因此,市教育局应建立民办教育教师管理办公室,对培训机构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管理,同时市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必须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审核力度。下面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机构教师资格的法律制度。

如何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关于不同教师类型的法律制度,是需要逐步突破的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虽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但其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使之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应建立一套适用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从申请条件、教师素质、资格考试科目、任职资格证的管理等方面,明确准入标准,规范其师资队伍。如为杜绝教师随意跨专业教学的现象,严格划分培训机构教师的教学科目,一人可有几个科目的校外培训教师资格,但在某科目任教的教师必须具有该科目的教师资格;为防止教师因临时性而对学生不负责的情况,可将教师任职资格的期限缩短为两年,将教师实际教学的考核结果纳入续办教师任职资格证的参考条件中。

(二)适当放宽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

现有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较为严格,且主要针对公办、全日制类型的学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过于死板。根据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专业性要求不高、教师流动性大、教学形式丰富等办学特点,可适当放宽申请教师资格的条件。从各培训机构的具体需求出发,允许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具备教学资格,加入教师队伍,为培训机构带来更多的特色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具体实施办法为:培训机构中初高中教师的资格证,可由符合现行《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的学历要求的在校生获得。

(三)加强岗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

为保证教学质量,让教师兼顾授课知识与教学技巧,必须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构建教师培训课程:

第一,政策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课程模块。通过该模块内容的学习,使教师准确把握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提高培训机构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艺术教学技巧, 提高教师对授课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二,教学能力课程。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确保师生顺畅沟通;确保教师能因材施教。同时培养教师的责任感,以及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强调教师不能因较大的流动性而忽略对学生身心的关怀。

可由市教育局建立民办教师管理办公室,组织与监督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培训,但必须经民办教师管理办公室批准,并按照规定的项目进行培训,自觉向办公室提供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大纲等资料,接受办公室的监督抽查。若抽查中发现培训不符合要求,则取消其自行培训的资格。

(四)提高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除了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外,还应对授课知识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校外培训机构的宗旨是帮助学习后进的学生夯实基础,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继续提高。若教师专业知识浅薄,不仅无法正确教导学生,还可能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运用笔试对教师进行授课知识的考核,可提高考核的信度和效度,成绩评定也较为客观。更重要的是,笔试的形式不仅可以考查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而且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专业素质。

(五)加大教师任职资格的监督力度。

针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任职资格管理问题,只有建立规范的审核制度,在此基础上给予培训机构更多招聘自由,才能充分发挥机构的特色。要保证教师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防止培训机构夸大师资,就必须加大对教师资格的审核力度,同时借助社会力量监督教师资格。

1、建立教师档案,加强对教师信息的审核。

为有效避免培训机构夸大师资的虚假宣传,保证教师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建立相关审核制度,对机构教师的信息进行审核。教师上岗前须到教师管理办公室进行资料审核,包括学历、专业、教师资格证的任教科目类别、考取教师资格证时间,在校生必须出具学校的专业班级证明等。教师管理办公室对教育机构的教师信息进行备案登记,以确保教师信息的真实性。

2、建立教师信息系统,公开教师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亮化教师信息,为社会团体提供监督平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供查询培训机构教师档案的服务,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了解培训机构教师的渠道。公布教师的学历、教学经历、教师资格证类型、学生评价、督导人员抽查评价结果、任职时间、任教科目、上课时间与地点、学生情况等具体情况。教师可在信息网上如实自行更改上课信息,如任课时间、地点、是否任职等,若抽查发现教师任课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则在信息系统通报批评并记入教师档案。

此外,为了防止兼职教师因任职时间短而缺乏责任感的情况,同时也让消费者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为学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评价系统。在培训机构上课的学生及其家长可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记入兼职教师档案中。

五、结语

中小学校外辅导已发展很多年,但很多培训机构无论是从教学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达不到标准,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目前我国对公办学校以及一些全日制的学历学校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政策,也有足够的监管力度对其进行规范。但对于小型的、课外的培训机构则没有明确要求。这就需要健全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只有建立了符合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特点的法律法规,才能使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监管具有可行性。加强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力度,才能保证监管效果。只有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培训机构为学生服务的作用。

(作者: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民办教育[EB/OL].http:///link?url=WV8GS3qSPVvqVNXphz_MVL2nsh63WTS5CGVbkASdXXEEA9g_zmQ3LhqgJafdSrKT

[2]张蕴哲.试论课外辅导概念的演变[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1).

[3]刘阳.民办培训机构师资信任危机山雨欲来[EB/OL].http:///psylife/201108/2250056152.shtml,2011-08-22.

[4] 张东.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良莠不齐 亟须“重拳”整治[N].中国教育报,2011-04-02(2).

[5]黄贵波.对民办教育非学历培训机构发展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5).

[6]袁立新.关于我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师资培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6).

上一篇: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中职电子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