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渝东南民族文化走廊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2-10-20 09:11:55

打造渝东南民族文化走廊的战略思考

摘 要 渝东南地区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带状连片聚居地,由于历史、经济、区位等原因,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一直处于“沉睡”状态,加大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势在必行,这既能对重庆市的文化建设增辉添彩,又对缩小与主城区差距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如标识民族身份、促进地区和谐、推动和发展民族产业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打造 民族文化 走廊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一、打造渝东南民族文化走廊的战略意义

十报告中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阐述,为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及其政策支撑和心理支撑。根据该地区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开发现状,将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做好战略规划、推进资源整合、实行县(区)协作势在必行。

(一)标识民族身份和开发民族地区文化资源。

一方面,该地区民族身份的标识性,无论是在国内还在国外的民族大平台上还不够明显,对其宣传度、张扬度、知晓度、关注度都还显然不够,各类资源都还处于“养在深山人未识”的状态,没有得到必要的利用和开发,民族身份的标识性还缺乏必要的眼球效应。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也是全球“雷同化”的今天,全世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已经高度趋同,这种状况除了造成视角疲劳外,对人的心理也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个性,就成了民族地区的重要课题。对于像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民族来说,就是要以其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传承文化表现出来,如建筑、器具、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这些均属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正是这些历经磨难却络绎不绝的基因构成了这方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的文化身份和独特的个性特征。

(二)推动和发展民族产业。

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民族产业的兴旺是成正比的,无论是在全国的平台上比,或是在重庆市内比,渝东南地区的产业还严重存在着“低、散、短、小”的弊端:低――产业级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散――布局分散零星,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小――没有取得规模效应,综合效益还很差;短――对资源开发的程度浅,产业链条十分短。其根本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民族文化的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民族文化的“眼球相应”不够明显和强烈。

(三)促进地区和谐。

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渝东南民族中有着许多闪光的和谐文化精华元素,如无论是土家族、苗族,还是其他民族,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都十分强调“四和”文化,坚持四和“原则,就是要从四个层次的基本圈上处理好人际关系,即对个人修养上要坚守“善和”;家庭圈内成员之间坚守的“笑和”;邻里圈之间坚守“圈和”;在社会圈中坚守“平和”。

二、丰富的资源禀赋分析

渝东南地区历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既是该地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1、丰都的鬼城文化。 作为中国12个古城文化圣地之一的丰都鬼城文化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即神秘、深幽、悠久。作为中国唯一的鬼城文化之地,其神秘文化的核心价值十分明显,其“眼球效应”是举世瞩目的。

2、武隆的“仙”文化。武隆仙女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地名和旅游风景区,而是她承载、凝集和折射着这方民族厚重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

3、石柱的“山”文化(罗儿调)。石柱是典型的大山区,其山之大之多之险,久负盛名。大家耳熟能详的石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产生于这里的大山中,2006年,石柱土家儿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大功告成。

4、秀山的“坝”文化。秀山素有“小成都”之美誉,得力于这里胜似小平原的“坝”,且旱涝保收物产丰富。2006年5月20日,秀山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民族文化的标识性得到了明显的提炼与升华,这就为地方民族文化这种“下里巴人”登上“阳春白雪”的宝座搭建了一个扶梯。

5、酉阳的“舞” 文化(摆手舞)。“酉阳摆手舞文化”无论在渝东南走廊、重庆市,还是在武陵山地区,都是特色独具的民族文化。所以,酉阳于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摆手舞之乡”。

三、建设渝东南民族文化走廊的思路

(一)资源整合――规模强势法。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就密布在渝东南走廊中,既有禀赋高的质量优势,又有种类丰富的数量优势。制定“渝东南文化高地的战略规划”,大力对渝东南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战略性整合,尤其是文化产业的打造,要努力打好“渝东南牌”,形成规模强势。

(二)锐意创新――产业镶嵌法。

就是将文化元素镶嵌到经济活动中去。一是从文化主体视角看有;图像介入法、名字介入法、人文精神介入法、标识符号介入法。二是从介入的客体看有:经济实体冠名法、商标注册冠名法。三是从渝东南民族文化资源素质的禀赋来看,可根据其资源特有或产生的功凝聚力、扩张力、辐射力来直接打造自己的实体。

(三)放大亮点――绿色品牌开道法。

渝东南各类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绿色生态性,且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前景之大也是十分强劲的,要做好、做活、做优这篇文章。其基本思路应该是:市场需求文化产品(文化资源+生产要素投入+创意生产+组合营销)大综合效益,充分利用和开发好渝东南地区原生态文化资源,以绿色文化产品开道,以绿色文化产业立足,以绿色文化理念营运,打造出高质量绿色文化产品,做强绿色文化产业。

(作者:秀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上一篇:灵敏度分析中的对偶问题 下一篇:社会支持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