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日本沉没》中的日本灾难文化

时间:2022-10-11 03:52:00

【前言】影片《日本沉没》中的日本灾难文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影片《日本沉没》一开始便把画面瞄向日本某县的一次地震后现场,让观众的灾难感伴随始终。《日本沉没》是一本于1973年出版、由小松左京著作的日本科幻小说,后来被搬上过银幕,2006年重新翻拍,制作费超过20亿日元。由于地震导致的灾难在日本人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了,但...

影片《日本沉没》中的日本灾难文化

摘要:由于二战受美国原子弹轰炸的影响,再加上日本列岛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二战后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有一类主要围绕着灾难展开,产生了大量蕴意灾难文化、思想内涵深刻的文学、影视作品。“灾难感”作为一种强烈的存在,贯穿于日本流行文化的发展脉络。影片日本沉没》的成功真实地反映了许多日本人对现实的思考。影片所反映的日本人的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独具特质的目本灾难文化。

关键词:《日本沉没》;日本灾难文化;灾难感;忧患意识

灾难题材影片作为电影文学的特有的分支,越来越多地关注世界末日的到来和人类如何应对的思考。与欧美国家的灾难片一般往往以大团圆的结局(如《后天》等)作为美好憧憬、中国的灾难片唤醒人们沉重的记忆(如《唐山大地震》等)不同,日本的灾难影片往往从侧面陈述了日本所面临的资源和国土危机,直面日本民族生存的现实。由于空间狭长、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繁给日本民族心理赋予的一种强烈的潜在生存危机,这种伴随着海啸、地震等强烈自然灾害随时发生的“灾难感”作为一种强烈的存在,贯穿于二战后的日本流行文化。影片《日本沉没》根据科幻小说进行改编,通过电脑特技展示了逼真的灾难场景,同时又在细微处展示了爱情、亲情、伦理。影片反映了日本人的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显示了独具特质的日本灾难文化。

一、现实与虚构:灾难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从儿童漫画到大制作的影视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似乎很是替未来操心,设想过各种国家灭亡的可能性的各种题材的影片,除了外星人入侵地球、变异动植物怪兽的虚拟科幻场景外,地震、火山、海啸是电影人关注的焦点。灾难文化一直是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本国民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影片《日本沉没》一开始便把画面瞄向日本某县的一次地震后现场,让观众的灾难感伴随始终。《日本沉没》是一本于1973年出版、由小松左京著作的日本科幻小说,后来被搬上过银幕,2006年重新翻拍,制作费超过20亿日元。由于地震导致的灾难在日本人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今年发生的海啸却让日本人的恐惧感上升至极点。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地震,之后引发海啸,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引起了日本关东地区的部分岛屿沉没,让公众的眼观聚焦在《日本沉没》这部科幻题材的灾难影片上。影片《日本沉没》在特技方面颇下工夫,通过对灾难场景的真实再现,诸如火山爆发、潜水艇执行海底任务、大地震、海啸袭击以及卫星鸟览等镜头的交替出现,增强了《日本沉没》的恐惧危机。让大多数人曾经以为只是在小说中出现的场景成为现实,通过对地震场景的真实模拟再现,加强了观众对灾难的代人感,使得影片的吸引力大为增强的同时,也向观众灌输了日本灾难文化的前世今生。

影片结尾最终以男主人公的自我牺牲成功将日本列岛炸成两块,阻止了日本继续沉没,给活着的人一个并不圆满的圆满的结局,带给日本国民继续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而电影中的可怕场面,如此令人绝望地在现实当中触目惊心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才能够理解日本民族深入骨髓的灾难与危机感。日本“3・11”地震让我们切身体会到现实与虚幻的距离是如此的近。虚构的故事情节终究是依托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日本沉没》的悲观主题反映了日本国民的强烈的灾难感和生存的国民危机。

二、强与弱:灾难面前的日本民族

灾难文化的变现方式多元化,遍布于日本文化的各个层面。《日本沉没》作为灾难片本身而言,并不是一部特别成功的影片。由于试图在学习欧美灾难片制作方式的过程中试图揉进日本影片特有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显得仓促与生硬,但是相对比较完美的电脑特技的运用却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这个民族的集体梦魇。根据地理学的知识,由于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甚至有可能因为巨大的地壳变动,将在百年后的某一天整个日本列岛被吸人海底,出现真正的日本沉没。由于国土面积薄弱,人的生存是日本国民纠结的核心,而灾难的本质也恰恰正是人类的生存,因此二战后的日本流行文化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灾难感。日本民族的精神力量之强是得到公认的,是所有灾难题材日本影片的精髓,也是影片《日本沉没》的重要主旨。日本在电脑特技和动画制作方面历来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这一优势在《日本沉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给我们展示了由于地球板块相对运动,造成日本所在地壳下陷和断裂,引发了一系列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震撼场景。

日本“3・11”地震后,日本人表现出淡定、从容、沉稳,令我们肃然起敬。日本国土并没有完全沉没,但是,日本民族的灾难意识和危机感却是伴随共生的,随时存在。在自然面前,人类作为自然人个人是那么的渺小;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全体,日本民族精神却是令人敬佩的。灾难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民族脱离不了生存的恐惧感,但是也能勇敢地面对天灾与人祸。除了渲染日本在面对灾难时的悲剧性色彩,影片《日本沉没》更是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一旦真的日本沉没了,日本民族将要何去何从,作何选择?日本不光作为一个民族,而且还是人类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影片中,面临沉没的日本最终不得不向国际社会和周边大陆国家发出呼救信号,恳求他们接受总数高达2000万的难民,也是这个民族的最后的无助的求救了。《日本沉没》通过虚拟的科幻动画残酷地剖开了日本大众心中最常见也最脆弱的那一道防线,直面天灾。日本政府更是倾全力支持该片的拍摄,甚至出动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东京消防厅等机关。官方的支持使得《日本沉没》带有一定的政治宣传教育色彩,而且事实也证明,影片确实发挥了较高的社会价值。一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它对人的启发,不可否认的是,影片《日本沉没》极大地提升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危机意识。

三、“菊与刀”:个人英雄主义与民族精神

日本的民族性有着诸多矛盾的纠结与冲突。日本人比较重视尊卑内外关系,一方面强调绝对地服从于上下层级关系,另一方面有渴望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体现。影片《日本沉没》通过设置人物冲突、情节发展、画面切换和色彩移位表现这种冲突与困惑。一方面试图表现政府在日本沉没的危急关头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却又要借助政府的失职反衬个人的智慧和勇敢果断,从而引起情节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最终以个人牺牲成全国家利益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结局收场。在影片的情节推进过程中,恰恰忽视了矛盾冲突的调和,使得影片结构显得突兀。

《日本沉没》中小人物的情感、政治上的斗争、灾难场面的刻画无一不交织着日本国民个人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冲突,既渴望个人的强大实力拯救大众,又试图形成集体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地质灾难带来的生存危机感是日本民族的噩梦,伴随着地震、火山的不断发生,灾难感时刻渗透着日本文化的每一种形式,已经成为日本人心目中挥 之不去的一幅末世图景。在日本儿童漫画、科幻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末日到来的预感是日本流行文化的本质,幻想着出现一个能够拯救全日本、甚至全世界的“奥特曼”,打败“小怪兽”;所有的拯救题材的灾难片最终都会出现一个英雄人物拯救全世界。

然而,同时日本是一个崇尚团结凝聚的国家,因此一般灾难文学作品往往较少地表现个人英雄主义,而着重于刻画充满凝聚力的日本民族精神。但是,这种思维在灾难题材的作品中则饱含着冲突。一方面需要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另一方面又需要张扬民族精神和集体凝聚力,因而在主题表达和叙事结构上容易出现错位,从而影响影片的整体价值表达。《日本沉没》既要体现日本民族在面对世界末日般的自然灾害前的全力以赴与永不放弃,展示集体的凝聚力,同时也希望加强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凸显个人牺牲主义。影片的拍摄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在电影主题上不仅着力于故事情节的构造与电脑特技的运用,而且还要表达出社会深层次的内涵与思想,通过情节推动和场景交织,当男主角小野寺最后选择完成必死无疑的行动计划投入深海,喻示着当国家、民族、尊严、自己所爱的人受到威胁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挺身而出,做一个救国救难的民族英雄,此时需要牺牲小我成全大家,矛盾与冲突的纠结贯穿着影片的始终。

四、爱情与亲情:无法掩饰的绝望

爱情与亲情是影视艺术发展永恒的主题,影视艺术往往讴歌亲情的无私和爱情的伟大,然而灾难片中的爱情与亲情却是无法掩饰人类的无助与绝望。《日本沉没》场面恢弘,过多的运用特技展示灾难的残酷与人类的渺小,因而被部分影评家批评丧失了传统日本影片的细腻刻画,但是对于人物的展现仍然不失完美。在摧毁一切的灾难面前,除了震撼的视觉冲击,《日本沉没》也穿插了诸多亲情与爱情交织的画面,却流露了无法掩饰的悲观与绝望。有两个细节刻画加深了灾难感的深入骨髓,画面一是男主角劝说母亲离开老房子,而母亲不愿意丢下有着他父亲回忆的老屋。家是亲情凝聚的经典,人类的情感归属的最终依托,也是每一个人的停留的港湾和漂泊的最终归属。“与其要死,不如和你的爸爸一起死在这片土地上。”淡定而朴实的一句话充满深情,或许让我们泪流满面。然而,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即使曾经充满着温馨与甜蜜的回忆,终究将被自然毁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为今年的日本大地震所印证。看到相关的新闻报道,有父母在海啸过后的废墟中寻找孩子的尸体那令人心碎的一幕。

影片最终,母亲看到几年未见的燕子飞来,却永远不可能看到自己的儿子归来。纵然有家,也必将逝去,无奈与绝望是那样的无法掩饰。影片中简短的画面切换将普通人的心境融入其中,在气势恢弘的灾难场景下,借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体现了日本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特点,从而使得观众产生较强的代入感,深入其境,感同身受,加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灾难感。影片中另一令人难忘的画面是影片结尾,草剪刚饰演的男主人公将赴一个有去无回、必将付出生命的任务,在隆隆的直升机轰鸣中与女主人公深情地相拥,影片以日本情感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将绝望无助的爱情刻画得让人如此动情。爱情本是多么美好的事物,在灾难面前却是那样的令人绝望,无法逃避。日本沉没,让他们的爱情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弱不禁风。

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能为力。众所周知的是,由于日本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地震抗灾等减灾救灾工作,日本国内的资质灾害救灾体系和水平都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每一个日本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地震自救。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今年的“3・11”地震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诸如影片中站在铁索桥边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跌入悬崖的那些无助的人们,只能无助地面对自然可怕的力量。

上一篇:《黑天鹅》中成长的痛苦与挣扎 下一篇:论《时时刻刻》中女性的自我抗争与自我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