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时刻刻》中女性的自我抗争与自我觉醒

时间:2022-07-01 07:55:19

论《时时刻刻》中女性的自我抗争与自我觉醒

[摘 要] 影片《时时刻刻》是根据作家迈克尔•坎贝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它是一部深具灵魂光芒的电影,并获多项国际大奖。影片讲述不同时空下三个女人各自一天的故事,她们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达罗卫夫人。面对生活的压抑与桎梏,她们并未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更多的是对命运的抗争。她们用行动表明了她们内心的渴求,走出家庭和心灵的束缚,过独立的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 《时时刻刻》;桎梏;死亡;抗争

The Hours(《时时刻刻》)是一部深具灵魂光芒并含有弦乐般耐人寻味韵律的电影。影片是根据美国作家迈克尔•坎贝尔(Michael Cunningham)发表于1998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该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当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获得“普利策小说奖”(The Pulitzer Prize)。2002年导演斯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把该小说改编成电影。该影片荣获第60届金球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大奖,并获得第75届奥斯卡9项提名。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它们的源头都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小说《达罗卫夫人》(《Mrs.Dalloway》(原名《时时刻刻》《The Hours》)。

一、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

电影《时时刻刻》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同时讲述不同时空下三个女人各自一天的故事,而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达罗卫夫人。

弗吉尼亚•伍尔夫(Nicole Kidman饰),是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达罗卫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望着死亡。她是一个天才,一个精神濒临于崩溃的女人。

劳拉•布朗(Julianne Moore饰),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她阅读《达罗卫夫人》后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她是一个家庭主妇,一个被天才改变的女人。

克拉丽莎•沃甘(Myryl Streep饰),生活在2001年的纽约,正过着达罗卫夫人式的生活,甚至她有着和达罗卫夫人同样的名字克拉丽莎。她深爱的前男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克拉丽莎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她是一个编辑,一个守候天才的女人。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下过,时时刻刻。

二、女性的桎梏

影片表现了三个女人各自的一天的生活。人们常说:“女人的一天就是她的一生”,由此可见女人的一生是何其平乏、何其单调。

影片中的作家弗吉尼亚生活在伦敦的郊区,她已经在里齐蒙德的这个地方生活了8年。但她所过的庸常的生活就像一个牢笼,困住她的梦想,让她窒息,不得逃脱。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来说,这牢笼就是在里齐蒙德的平和安详的生活。为了避免她再一次精神病发作,她的丈夫雷纳德把她带到这个小镇上,为她买来印刷机,为她开办出版社。然而被病人一样对待、被丈夫时刻监管使她透不过气来,她并没有过上她所期望的那种“正常”的生活,她一直想逃离。她甚至深深感受到她与自然界的疏离,她不愿去看镜子中那个异己的、陌生的形象。她始终摆脱不了内心“生活在别处”的呼喊,她渴望返回伦敦,伦敦对她而言“意味着自由、亲吻,意味着可能出现的艺术及黑暗中飘忽摇曳的疯狂之光”。家看似温暖,却无法解除她的病痛。

家庭主妇劳拉看似什么也不缺,她家庭完整、丈夫优秀、孩子乖巧,是邻里眼里幸福的女人。从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劳拉对于自己家庭的热爱,尤其是对丈夫和儿子共同构成的那幅温馨的厨房场景的感动,并由此决定尽到自己做妻子和母亲的职责。但劳拉是家庭主妇,她需要依靠丈夫活着。父权当道的社会里,家是埋没女性才智的坟墓,使她透不过气来。连年幼的儿子似乎都跟在母亲身边观察她,除了睡觉以外,时时刻刻。这说明女性受到男性的监控,不管这男性是成人还是孩童。她觉得家是桎梏,使她厌倦。我们也能从影片中更多地感觉到她对家庭生活、对丈夫、对儿子的厌烦和不知所措,明明知道这个家需要她,不能缺少她,而且丈夫和儿子对她更是投以全身心的爱恋,但却依然不能完全让她摆脱那种逃避意识。她的内心一直是那样的焦虑和无助,她一直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煎熬。她觉得她的生活就像没有波澜的平静海面,可是却望不到照亮希望的微弱灯光。

女编辑克拉丽莎也觉得这个“喧嚣嘈杂的纽约已日益老朽,正沉向无底深渊”,她常感到她的家是记忆中那个窗外有树枝刮擦的小房子。她的前任男友理查德得了癌症,她照顾他与其说是因为爱他,还不如说是因为她自己是一个平庸的寄生虫。而她寄生的不是别的东西,正是自己的梦想。因为理查德是一个具有天分的人,所以她对她的女儿说,只有和理查德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是真正活着的。因此她也为理查德看她的目光感到愤怒,因为他的目光使她清楚意识到自己的确是一个平庸的人,过着平庸的生活。她认为他应该活着,他们应该互相为对方而活,她把这叫做相依为命。有的人就是依靠与他人互为牢笼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克拉丽莎是别人的牢笼,也是自己的牢笼。

三、女性的自我抗争

在影片《时时刻刻》中,三位被压抑的女性并未屈服命运的安排,她们所做的更多的是对命运的抗争和对自由的表达。她们处在希望与绝望的旋涡中,她们渴望完美、渴求成功,却总在病痛的包围中,与深深的挫败感抗争。她们在现实中虽然只能失意地存在,但她们的心灵深处却呼唤着自由与美好。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个很有天分的作家,对作品苛求完美使她摆脱不了“失败”的恐惧;而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常感笨拙,与佣人耐莉之间颇有点剑拔弩张之势,作为补偿,她让她笔下的人物达罗卫夫人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在家中极受仆人爱戴。伍尔夫在自己创作的作品里通过想象弥补自身的缺憾。

但在现实生活里由于弗吉尼亚长期沉湎于创作中,所以她的脸苍白而瘦削,头发凌乱。她手中的烟一支一支深深地吸入肺里,地上满是散落着的稿纸。她长期受着精神病的折磨,在现实世界里和在她创作的小说中不断地投入与抽离。她一直反抗着别人给她安排的生活,一天早晨她从家里逃出去跑到车站,对着焦急赶到的深爱着她的丈夫歇斯底里地宣泄自己这几年生活的压抑,她几乎是撕心裂肺地喊出了心声:“I have endured this custody!…My life has been stolen from me! I am living a life I do not wish to live!”(我受够了这种监视!我的生活已不属于我自己,我过着一种我不想过的生活!)她渴望离开乡村,返回伦敦,或许只有在伦敦那样的喧嚣与激烈里她才感觉到自己活着。回到伦敦,回到动荡喧嚣的生活中去可能意味着再一次精神病的发作,可能意味着死亡。然而她说,如果让我在死亡和里齐蒙德之间作选择的话,我选择死亡。

弗吉尼亚的小说《达罗卫夫人》成了家庭主妇劳拉无望而痛苦生活的安慰,而得了绝症的邻居凯蒂的来访是她彻底崩溃的导火索。她身体止不住地颤抖,把给丈夫做的生日蛋糕狠狠地摔进垃圾桶里,就是对着自己的儿子,她也失控地喊:“你看什么?你到底想要什么?”被美丽生活表面所掩饰的内心空洞在顷刻间揉碎。她不顾儿子的反抗,把他送到邻居家,自己一个人开着车到了一个既无个性又无特别的旅馆。她坐到旅馆的床边,在拿出书的同时,也拿出了出门前自己装在手提包里的几瓶安眠药,然后才躺在床上开始读书。从影片的这一场景的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内心对于生与死的抉择。而这一情景的最后,是她安静地躺在床上,被从床底涌出的河水慢慢地淹没。尽管这只是导演处理劳拉内心感受的一种视觉化手段,但是却很形象地表达了劳拉心中对于死亡的渴望和澎湃的挣扎。所以当镜头再次回到这间旅馆房间时,劳拉恰从床上猛地坐起,大口地喘息不定,一手抚摸自己隆起的肚子,一手捂住自己的嘴忍不住哭了出来。此时观众都应该清楚,劳拉想明白了。

影片中的现代女性克拉丽莎没有表现出过多的自我寻求过程,却也感觉到了她生活的渺小和琐碎,宴会似乎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但她也努力成为职业女性,成功的书报编辑,她毅然离开了传统的父权制家庭,与女友萨莉组织了一个新型家庭―― 同性恋家庭。

四、女性的自我觉醒

影片中的三个女性都渴求更有意义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并用行动表明了她们的决心。

像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的天才生来就注定了她终将为探求人生的真谛而活。终将不能成为一个安于享受阳光和青草味道的某个男人的女人。虽然这条路是充满了荆棘而危险的,但是这是她无法放弃的东西。她说:“只有我,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么,这是我的选择,作为一个人的选择。”于是在那个有着温煦阳光的下午,她一步步走向湖的深处,做出了她的选择。“心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地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久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把它抛在一边。伦纳德,愿我们共度的岁月能长久,愿岁月能长久,愿爱能长久,愿那些时时刻刻能长久。”

劳拉最终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她作出了决定,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退出了自己的生活,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生活方式。在生下女儿之后,她离开了家。她成为多伦多大学一名图书管理员,终于有了一个比家广阔、可以实现自己读书梦的活动空间,也终于从不受重视的家庭主妇成长为一名经济独立、体现自身价值的职业女性。这在世俗的观念中,这是一个母亲所能做的最该受到谴责的事。然而她与弗吉尼亚一样,也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天性。也勇敢地面对在未来的岁月里她的良心上所必须承受的谴责。也许她活得更像一个人。“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亡。”她在影片最后去见克拉丽莎的时候说:“但是我选择生存。”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理查德从窗户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克拉丽莎也终于从她的牢笼里走了出来,她开始变得坦然,有的时候你必须懂得放手,有的人你注定无法挽留,死亡只是一种离开的方式,如果这是他们的选择,你就只能去面对。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去指责或是指导别人的生活。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无论这个认识的过程是多么痛苦,哪怕是死亡的绝路。无论我们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逃避。所以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当疲惫了一天的克拉丽莎准备进卧房休息时,她关门、关灯的动作是那么温柔,环顾周围的眼神是那么温情,她最后留给我们的侧影是若隐若现地带着微笑。生活和希望依旧,即使面对死亡,也不能减少克拉丽莎对自己生活的热爱。

五、结 语

《时时刻刻》借助三个女性的视角展现了各自时代下女性的心理和需求,真实自然地反映了不同时代女性受压抑的境况,它还隐性地为女性寻求自我指明了一条希望之路――走出家庭和心灵的束缚,过独立的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王家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达罗卫夫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25.

[3]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 Marcus J.New Feminist Essays on Virginia Woolf[M].London:The MadMillan Press Ltd,1981.

[作者简介]申冬梅(1971― ),女,吉林长春人,文学硕士,长春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

上一篇:影片《日本沉没》中的日本灾难文化 下一篇:艺术设计与教学中电脑运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