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论实践背后关于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10-11 03:34:51

生本教育理论实践背后关于教育的思考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一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如对教育本质的思考、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精神都给新课程标准以很大的启示。教育教学不是没有变革,而是不够深刻。生本教育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一些惊喜,同时不可否认的还带来一些忧虑,启示我们对当今教改再度作出思考。教改之路举步维艰。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两点:第一,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大战役一定要打;第二,在整个的教改中我们对科学精神和国民的创造力的培养一定要强化。

【关键词】生本教育 反思 科学精神 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的一些伟大的教育思想依旧启迪着今日的我们。时代不同了,但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何其相似。他的对教育本质的思考、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精神都给新课程标准以很大的启示。教育教学不是没有变革,而是不够深刻。生本教育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一些惊喜,同时不可否认的还带来一些忧虑,启示我们对当今教改再度做出深深的思考。

生本教育理论思想,早些时候就有所听闻,而当亲耳听闻,亲眼所见郝思乐教授对其做了阐述与示例后,心中不免再次为之震动,心中涌动着蓬勃的血气。变革势在必行,传统教育教学课堂模式一定要打破。提出课改已经有几十年了。回溯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我们看到已有很多很多变化。然而,中学的课堂到底发生什么变化了?当下的教学又不断在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可是主体变了吗?生本教育理论值得倡导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由快乐的获得知识,发现问题,体会喜悦;让教师由控制生命而转变为激扬生命。我认为,这也应该是对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最生动的解析。但是,至今生本教育却未能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从几个省市的几所学校教改课堂中我们也一度感受到迎面而来的清风,可是凤毛麟角的几例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实际上教改之路举步维艰。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点:第一,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大战役一定要打;第二,在整个教改中我们对科学精神和国民的创造力的培养一定要强化。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教改现状:

一、从教育教学对象角度的反思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倡导了很多年,但只是一个高调的论谈。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依然无可逾越。就拿市里的几所不错的中学来说吧,教学研讨和课堂上课根本就是两码事。真正的声音是:我们学校的孩子都是好学生,知识接受得快,课堂容量大,放不了,一旦放下去,计划都完不成,谁来保证高考重本率呢?

而我们的学生说:老师给讲解,听起来更清楚些、更快捷些。问:那么多你能记住吗?回答:课下多看看多复习一会、少休息一会就行,还是这样好,安全有保证。家长们说:都让孩子自己学,要老师干什么呢?观念很难改变。几千年来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道功能似乎已经坚不可摧了。

我们的孩子也已经习惯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维,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没有关系,“学海无涯苦作舟”那是不二的信条。中外教育对照,我们看到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最大的差别是,我们的小孩更习惯于等待和适应,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等待老师来安排本节课的题目,本节课的目标,到最后是本道题的答案。而到了大学就算是读了研那也是识记本学段的科研内容,依样完成本学段的科研论文。至于为什么要完成,那是导师的问题,不用我来操心,过关就一切OK。而国外的孩子更多的是自由的学习。教师能给你最大的选择空间,然后自由学习,快乐发现,最后自豪地展示,以至于终究有一天,能够饶有乐趣的去创造。

二、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目标的反思

当前,教育的功利主义以及传统中保守的思想,使我们很多时候忘记了教育应有的追求,忽略了培养科学精神和培养民族创新力这一远大任务,也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看作了一种普遍性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用最最简单的词语加以概括——人才和素养。教学生涯中,让我看到的记得的是,学习的功能或者说目的似乎就这样简单:学习——生活——位置。而学习中的科学、创造的层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从我们的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从来都是那样的模糊,甚至虚无。而人类这极为宝贵的想象力、猎奇想法、冒险意识和探索精神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涯中就被如此不经意的给抹去了。中国的孩子们真的不是创造性人才,真的不是未来的科学者探索者发现者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

因此,生本教育理论的实施应该郑重地予以倡行起来,它让我们在新课程的标准下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地由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让教师成为引导生命去感受世界、发现世界进而创造世界的使者。知识是什么?知识不过是感受、发现和创造过程中所要凭借的手段罢了。无论生本教育理论还是新课程改革,其内涵之中不可缺少都应该是“对科学世界的探索与创造”,在思想上理念上必须要有科学这层含义的制高点。或许有人说,现在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可以做到这样的改革,但是,在高中就不一样了,高中有高考,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迷失。事实上,高考是什么?高考不就是选拔人才吗?这些人才,无外两个去处:一是培养出于其将来生命体验有个性意义的生命机体,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在社会中能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的群体中的一员;而另一个去处则是,有利于生命的发现与创造和对世界的发现与创造的科学型人才。爱因斯坦只有一个,他在美国;居里夫人也只有一个,她在波兰;中国的科学家是否也应该有呢?让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说到这里我不觉想到古今中外名人。我们正在弘扬的是道德英雄和文明楷模,传统的文明无疑是我们捍卫这个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可变更的法宝。当然,我们在教改中还要让传统文明肩负它的历史使命,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改变我们物质生活世界的是比尔盖茨,是乔布斯,社会经济利益最大的源泉不正是他们开创的世界名品吗?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科学和创造力改变命运!因此,所谓的自由的个性,飞扬的色彩,大胆的构想,奇异的想象力,执著的科学精神应该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洞察力,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对创新教育坚定的追求,恐怕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

上一篇:精神困境中的父亲形象 下一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