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定跳远教学新尝试

时间:2022-10-11 03:28:55

浅谈立定跳远教学新尝试

摘要:立定跳远是发展下肢爆发力与弹跳力的运动项目。它要求下肢与髋部肌肉协调快速用力,并与上肢的摆动相配合。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指导中,一般采用连续蛙跳、纵跳、跳上立定跳远等方法,以发展下肢力量来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但这些方法显得单调。下面是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不断采取新措施,创新手段、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技术结构 影响因素 角度

一、立定跳远的技术结构

立定跳远是属于发展下肢爆发力与弹跳力的运动项目。它要求下肢与髋部肌肉协调快速用力,并与上肢的摆动相配合,所以它也需要一定的灵巧性。完整的立定跳远动作可划分为: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立定跳远成绩的好与差,决定于学生技术结构的合理应用。正确的立定跳远动作技术结构是:跳时两腿稍分,膝微屈,身体与地面的起跳角在30°-50°之间,身体前倾,然后两臂自然前后预摆两次,两腿随着屈伸,当两臂从后向前上方做有力摆动时,两脚用前脚掌迅速蹬地,膝关节充分蹬直同时展髋向前跳起,身体尽量前送,身体在空间成一斜线,过最高点时,挺胸、顶头,然后屈膝、收腹、小腿前伸,两臂自上向下向后摆,落地时脚跟先着地,落地后屈膝缓冲,上体前倾完成整个动作。

图立定跳远测试

二、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因素

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首先身体方面如自身体重、腿部爆发力,腰腹控制力,身体协调因素等(特别对下肢肌群的爆发用力能力,而且对踝关节的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立定跳远的最后用力点是在前脚掌,甚至是脚尖,需要踝关节的跖屈用力有相当大的强度)。其次技术方面如起跳角度的掌握,收腿,前蹬,前倒,保持重心向前,眼睛盯得远一点!从站立状态到下蹲状态,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样就相当于有一定的助跑,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初速度,增加跳远的远度。以适合自己的起跳角跳起,跳起后用腰腹和大腿的力量控制滞空时间,也就是说要尽量收腹举腿这样你的成绩会有提高。

三、立定跳远训练方法

1、立定跳远的辅助练习方法

(1)蹲跳起 这是主要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和踝关节力量的练习。(2)单换跳 这是发展小腿、脚掌和踝关节力量的练习。(3)跳步 跳步主要用来发展腿部后群肌肉和踝关节的力量,训练身体的协调性。(4)纵跳摸高 这是发展腿部肌肉和踝关节力量而经常采用的一种练习方法。(5)蛙跳 是发展大腿肌肉髋关节和力量的练习。

2、立定跳远动作技术练习方法

(1)预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要点: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摆动时一伸二屈心,上体稍前倾。

(2)起跳角度,目前公认为立定跳远的最佳起跳高度在18-30度之间,当然每个人由于其他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具体的最佳起跳度也要因人而异。首先、起跳角度过低,导致腾空时间过短,从而使动能没有充分发挥用用的情况下提前落地,会出现冲力很大落地距离不远落地后身体前趴或摔倒的错误动作。其次、起跳角度过高,使前的动能将会不足,从而出现见高不见远的现象。最后,起跳角度适当,在协调好和其他因素的情下身体就会获得一个最远的落地点。例如:在起跳点的前方5-10厘米处,放置障碍,从低到高慢慢的升高,让学生进行立定跳远,从中选中可以跳得最远的高度,这一高度和起跳点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就是起跳高度,随动作的熟练程度,让自己的动作固定在这一起跳度。

(3)起跳腾空: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并充分展体。要点:蹬地快速有力,腿蹬和手摆要协调,空中展体要充分,强调离地前的前脚掌瞬间蹬地动作。

(4)落地缓冲:收腹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并屈膝落地缓冲。要点: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好,曲腿前伸臂后摆,落地后往前不往后。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法,重在得法,注意劳逸结合,采用不同手段,在立定跳远是训练弹跳能力的重要练习之一。在整个立定跳远教学训练中,要掌握好起跳技术,把握起跳角度和力量,注意上、下肢的协调连贯性,掌握练习密度和强度,加强训练后的放松活动,特别是衔接好各个动作技术环节,协调好各部位用力顺序,短期内可以有效地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

作者简介:王胜军出生于1977年6月,毕业于延安大学体育系,小学一级教师,县教坛星秀 、校模范教师。

上一篇: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初探 下一篇: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