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1 03:19:56

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诗词歌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让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相互发展。

一、开篇导入,让人耳目一新,引来满园春色

课文导入的好差,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是奠定语文教学基调,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因为自己是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喜欢用各种诗词作为开篇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荡漾一江春水,栽几株梧桐而引来美丽凤凰,感觉受益匪浅。例如我在讲授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引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赞美秋天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同学们一起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把醉人的秋色带进了课堂,咏秋赞秋自然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在讲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我在课件中引用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还引用了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讲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我用了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为新课的开头。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张扬个性,相互学习与提高的课堂,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解析文意,加深理解,一切尽在不言中

语文教学,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容易流于表面形式,空空而谈。大而空的讲解和说教,不仅枯燥单调,味如嚼蜡,其结果也常常如过眼烟云,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恰到好处地穿插运用古典诗词,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给课堂带来清新怡人的春风。比如在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提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引用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佳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且让他们学习兴趣盎然,把现代文和古诗词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互相提高。其实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借用古诗词,化繁为简,多面引申,旁征博引,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世说新语・咏雪》时,抛出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自然而然引用了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苏轼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和谢道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愿意听,课堂氛围也好,进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

三、变诗为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古典诗词转化为自己笔下的文字,进行创造性作文,文白结合,雅俗共赏,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如在讲课外古诗词时,我将李煜的《相见欢》改成一首现代小诗:“默默无语,一个人独自登上西楼/举头仰望,天上寒月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小院,关锁无法消散的清秋/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千头万缕的离愁/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我把它打印在字幕上,学生兴致勃勃,他们发现原来语言凝练的古诗词,竟也能变成如此生动而有浪漫气息的文字。我在讲诗与词的区别时,特意提到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把它改成了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白了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经常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一些古典诗词,给自己的文章增加亮点。如某同学在文章中为了表明自己人生的坚定志向,引用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某同学引用了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事情突然出现转机。

四、写作指导训练,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古典诗词在指导作文训练时亦可以大有作为。有一些同学在中考高考中尝试用文言文写作,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继承古诗词的极致,不只在于记忆的多少,更在于使之成为源头活水。在本学期的小课题研究中,我们备课组集中智慧,尝试把古诗词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学生很受启发。首先是语言的美化功能,强化古诗词的应用,可以打破作文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为行文镀上亮丽的光泽。优秀的作文,常常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给读者“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审美享受。其次是对主题的升华功能,古代诗歌中的好多哲理诗本身就是点石成金、升华主题的好素材。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适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情操;“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适用于“志行高洁,保持本真”的主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适用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乡愁主题。恰当地引用诗句,无疑会给文章锦上添花,提升作文的思想品味,进而增加得分的亮点。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中学)

上一篇:广西喀斯特地貌区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谈新疆地区农村的美术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