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古柴窑砌筑及其装窑技巧

时间:2022-10-11 02:52:33

一、概述

柴窑,以其特定的还原气氛,使釉面白里泛青,富有玉感。容积大,近250㎡。能耗低,每窑次耗松柴30~35t。炉栅面积小,仅0.96㎡。窑内长达18m,最高点5.6m,最宽点4.6㎡。在如此巨大的窑体内,装烧以适应各种温差较大,气氛各异的白瓷、青瓷、青花、高中温颜色釉的烧成。

二、古柴窑的砌筑技巧

1.厚实的防护外墙 用拆窑的碎砖,围绕着整个窑体,仅留窑门,宽2~3㎡,前高后低2~3㎡。其作用:A、加固窑体,限制受热变形。B、与窑体之间留有0.2~0.4㎡的空间层,起保温隔热作用。c、作观察窑内火焰及测量窑温的过道。D、砌筑窑体时堆放材料及操作的工作台。E、作可移动压蓬砖的支座。

2.窑体及蓬拱 跨度4.6㎡、高度5.6㎡,而厚度仅0.2㎡单层砖砌结。不用模型,不用支撑,徒手砌筑。窑头部(狮子头,最高处至窑门部位),为双曲球面薄壳;蓬顶至尾部为单曲锥面薄壳;断面呈超椭圆形。既利于拱座横向加固的简化,又有利于顶部温差的缩小,其砌筑技巧在于采用0.20㎡×O.08㎡×0.035㎡窄而薄的砖块,易于弧线砌结。

3.连接外墙与窑体的活动砖垛 (打档子)窑体与外墙之间为空隙层,用于砌砖垛,随窑体曲线的变化,每隔0.3-0.4㎡距离,干砌于两墙之间。使窑体各部位,妥贴地支撑在外墙上。加固窑体,防止受热变形。

4.粗颗粒石英砂窑底垫层 在窑底铺O.2~0.4㎡厚粗颗粒石英砂,自窑门至窑尾逐渐加厚,成30~40仰角坡度。其作用:A、装窑时匣钵底部可以埋座平稳,大器匣钵尖底,可埋平于垫层之中。B、有利于火焰流动。

5.蛋形薄壁烟囱 前端支承在窑蓬尾部,后端支承在窑背部(观英堂:窑后部的窝形墙 ,形如(“佛龛”)。两侧支承于连接墙上(燕尾墙:挂窑口与观英堂之间两侧的连接墙)。前壁垂直,后部与两侧每层砖厚向前收缩0接税0.2~O.25㎡,烟囱出口,为压盖砖缝,层层向前尖端收缩至顶处成笔尖形。出口面积约1.7㎡。其特点:A、为蛋形薄壁筒体、口径前大后小,囱壁向前140倾斜砌筑。口径大、 缩线大、减少风压、稳定性好。B、重力压在窑蓬尾部,有助于窑蓬加固。C、囱壁薄、O.08㎡厚,大部分用旧砖。省工、省料、有利于重建时拆除。

6.可移动的压蓬砖码 (打撑子)支承在护墙上,用砖依窑蓬外形,对称地堆码。A、因窑蓬曲线多变,蓬壳很薄、砖码有助于窑蓬稳定性的加强。B、窑蓬在砌结和受热过程中,产生变形移位,调整砖码以矫形。c、窑蓬头部为双曲球面薄壳,依靠可移动砖码的重力,以抵挡窑蓬向前的推力。

三、古柴窑的装烧工艺

从其装烧方法而烧制出高质量的瓷器,揭示出较高的热工原理。其要点简化为四个字:“一满(装)”、“二烧”、“三歇火”,是全过程的三大关键。

1.“一满”因装窑完毕砌结窑门后,窑内火路及吸火孔面积已定,无法进行调整,依靠烧窑时,只能作小范围调节,故称之“一满”,是首要关键。分述如下:A、“封挂窑”。决定吸火孔面积。窑蓬尾端与烟囱底部的分界面为挂窑口。用大器匣钵柱8~9柱,紧靠挂窑口排列,作挡火墙、称为挂窑。匣柱之间空隙,用大器匣钵边敲成O.05㎡×O.07㎡小块(匣屑)用粘土贴合封闭空隙,称为封挂窑。下部留0.2~0.3㎡高的空隙,作吸火孔。所留面积大小,按满窑要求确定。B、“配窑位”。确定火路大小,弯曲程度,依据烧窑要求而定。分两部分组成:(a)大器窑位:决定火路的主要部位。匣柱、排多、少、决定火路松﹑紧。以一窑为例:2排9柱、3排10柱、3排11柱、3排12柱、5排13柱,1排12柱(错列)4排14柱、3排15柱、1排14柱(错列)2排16柱、共28~30排。(b)小器窑位:前8排10柱,l排9柱(错列)后8排10柱。(c)摆定窑位空匣钵脚(挖兜脚)。依排定窑位的排数、柱数、空隙大小,在石英砂垫层上,挖适应匣钵大小、深浅的小坑,将大器为二只,小器为一只,埋稳座平。使很高的匣钵柱得以立直平稳。(d)固定匣钵柱空隙(扎匣屑);匣柱之间前后、左右的空隙(火路),为使排与排、柱与柱连为一体。用废大器匣钵边敲打成0.04㎡×0.06㎡小块(匣屑)。用粘土2~4块粘合一起,用火泥镶紧在匣柱之间。(e)错位排列(错拉)利用匣柱前后排不对齐、排在前、后排匣柱空隙之中,引导火焰曲线流动,增大阻力。大器部位,设两路错列,小器部位设一路错拉。错列由分为活列:(偏对前后匣柱空隙成s形)。死列:(正对前后匣柱间隙成u形)。构成火焰流动弯曲的大小。(f)砌结炉栅(扑炉里);用大器匣钵砌搭而成。在炉栅上铺设八块可拆卸的活动砖块(骑子),作调节助燃空气流量之用。(g)砌结窑门:横砖(0.08㎡砖厚)砌结。自火床上砌结。至0.52㎡处留点火门(子门)至146㎡高,砌扇形投柴口。2.86㎡处、埋设一对望火眼(火眼)用碗类匣钵、底部凸面向外,烧窑时观察火色。砌结完毕后用粘土掺瓷土淘渣,粉抹涂平。

2.“二烧”根据满窑火路分布,装烧制品的品种、数量、着重注意颜色釉,大型制品及气候等因素,确定烧窑方案,(快烧或慢烧)。以一次窑为例:A、点火后为慢火(溜火),2~3h后窑眼微红。加、浓浓黑烟(狮子头烟),为强还原阶段,持续到14h。C、第一次卸去骑子砖两块(卸骑子)。扒去炉栅上部分积炭,增大通风面积。泼水在灰坑内(泼水出炭)烟囱浓烟转淡。窑内气氛转中性焰(弱还原)。D、17h后,第二次卸骑子、清火、拨水、出炭,烧湿柴,转入升温成瓷阶段。用烧湿柴减少上下温差及前后温度差。以左(右)投柴,以减少左(右)温差。

3.“三歇火”因窑体大、温差大,没有监测及调整手段。只是凭肉眼看火,综合判断。A、看窑眼:左右温差情况。B、看挂窑:看大器匣柱上下火色。C、看前表:从投柴口看小器匣柱上部及下部。D、看窝里:则看匣柱之间空隙的火色。E、看火焰流动快慢程度以判定温度。F、看窑煽动:温度达到一定火候,匣柱的浮动情况。G、看痰流动:即在后看火孔吐入一口浓痰,观察其在火焰中烧干,流动的速度。H、看照子:从后看火孔钩出装在匣柱顶部的试片,以观察瓷器色面及烧成情况。

上一篇:利用游戏搞好幼儿学习 下一篇: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促进语文教学发展